下载高清试卷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2年、江苏试卷、南京市试卷、化学试卷、九年级上学期试卷、期中试卷、初中试卷
扫码查看解析
试卷题目
1.在测定锌、铟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  )
  • A. 杨振宁
  • B. 屠呦呦
  • C. 侯德榜
  • D. 张青莲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 A.
  • B.
  • C.
  • D.
3.下列属于空气质量日报中监测的污染物是(  )
  • A. 氧气
  • B. 二氧化碳
  • C. 水蒸气
  • D. 二氧化氮
4.下列H2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 难溶于水
  • B. 无色气体
  • C. 能燃烧
  • D. 熔点低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6.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根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
  • B. 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排放
  • C. 工业废水直接用来灌溉农田
  • D. 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7.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17g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4.1L 11.2L 

  • A. 氨分子质量很小
  • B. 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 C. 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 D. 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8.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 A. +5价的磷元素:
    +5
    P
  • B. 溴化钠:BrNa
  • C. 6个氧原子:2O3
  • D. 铁离子:Fe2+
9.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气装置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使用汞的优点的是(  )

  • A. 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 B. 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
  • C. 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 D. 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10.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黄金面具残片。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金的元素符号是Au
  • B. 金原子中的质子数是19
  • C. 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18
  • D. 金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7.0g
11.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 A.
  • B.
  • C.
  • D.
12.唐宋时期人们已能从柿子提取具有利尿功效的甘露醇,其化学式为C6H14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甘露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 B. 甘露醇由6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 C. 甘露醇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1
  • D. 甘露醇充分燃烧生成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6:7
13.某同学对前五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了以下知识点:
①碳酸钠溶液与盐酸混合,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它们质子数一定相同;
③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④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在试管放一团棉花可以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⑤氨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⑥氧气能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燃料。
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
  • A. 1个
  • B. 2个
  • C. 3个
  • D. 4个
14.已知NH4NO3和KH2PO4固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则混合物中KH2PO4的质量分数为(  )
  • A. 20%
  • B. 25%
  • C. 85%
  • D. 80%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A. 用等质量、等浓度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 B.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C. 将水电解一段时间
  • D. 一定量的镁在过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16.氮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如图所示。

(1)a点对应的物质在空气中含量较多,它是       (填化学式)。该物质属于单质的原因是:它是由       
(2)b、c两点对应了两种不同的物质,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两种物质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3)d、e两点对应的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e点对应的物质是NH3•H2O,该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d点对应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Ⅰ.根据图1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2)写出实验室1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为了获得平稳氧气流,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将发生装置所用仪器组装完毕,下一步的实验操作应该是       
(3)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收集一瓶氧气用于“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最好选用装置       (填字母)收集氧气,理由是       。将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后,现象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现要利用图2装置收集一集气瓶(容量为400mL)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方法是:在该集气瓶里先装入体积为XmL的水,再从导管       (填字母)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出,则集气瓶中收集到的即为氧气体积分数为60%的气体。则X大约是       mL(填整数)。

(5)Ⅱ.现有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另一瓶是人体呼出气体。请设计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8.学习化学使我们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1)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物质,如铜、氧气、金刚石、氯化钠等,它们都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其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填名称),氯化钠是由      (填粒子符号)构成的。
(2)学习“原子的构成”之后,小张幻想自己变成一个进入原子内部的微粒,写了如下短文。
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进入镁原子,我发现①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②原子核相比较原子的体积竟然那么小,③12个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④我试着去搬动它们,发现电子的质量与原子核的质量差不多…
小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些是错误的,指出文中的错误       (填句子前的序号)。请帮助小张画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以镁原子为例,谈一谈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是该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请写出图中转化①和转化②的微观实质       
19.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主要发生了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对天然水进行净化处理,可以得到自来水,将自来水进一步净化处理得到可直接饮用的水。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许多直饮水机,其处理水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中①对应的作用是:既能       ,又能       
(3)含有较多        的水称为硬水。可向水样中加入以检验其是否为硬水。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常采用的方法是       
(4)图2是小李在实验室中进行“水的净化”实验中的一个环节,请写出图中所示操作的错误之处       

20.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D、G、I为单质,C、H是黑色固体,且A与B,E与F分别是元素组成相同的物质。通常情况下,D、I为气体,E、F为液体。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A       ,C       ,E       
(2)写出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F→D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它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一)利用图一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红磷燃烧直至冷却,可观察到玻璃管上的气球A       (填现象),天平仍平衡。
(3)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原子质量
④分子种类
⑤分子数目
⑥元素种类
⑦物质种类
⑧物质的总质量
(二)密闭容器中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分子数目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二所示,物质Y和Z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三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4)X与Y在该反应中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5)若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6)(三)将0.72g草酸亚铁(FeC2O4)放在一个可称量的敞口容器中高温焙烧,500~600℃时,容器中的固体质量保持0.4g不变,该固体是一种氧化物,其化学式为       

查看全部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