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高清试卷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20-2021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1年、北京试卷、朝阳区试卷、语文试卷、七年级下学期试卷、期末试卷、初中试卷
扫码查看解析
试卷题目
1.结合文化积累,完成人物卡片。

人物卡片:鲁迅
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呐喊》《      》等。他以笔为枪,冷峻孤傲,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誉为“民族魂”。
2.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阅读同学们搜集的宣传材料,完成问题。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从井冈山到西柏坡,从抗美援朝到嫦娥奔月……先辈们用炽热的心守护山河,把深沉的爱献给祖国,将刀耕火变成了车水马龙,让东方巨龙实现了腾飞!百年征程波       (澜/斓)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1)为横线处选填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A.澜         B.斓
(2)找出与画线词语结构相同的一个四字词语,并用规范的楷书将这个四字词语抄写在田字格中。
答:      
(3)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惊涛骇浪(hái) 刀耕火种(zhǒng)
B.惊涛骇浪(hái) 刀耕火种(zhòng)
C.惊涛骇浪(hài) 刀耕火种(zhǒng)
D.惊涛骇浪(hài) 刀耕火种(zhòng)
(4)结合语段的内容,你认为“历久弥坚”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是       
3.阅读夏明翰在狱中写给母亲的家书,完成问题。
       尊敬的妈妈,你用慈母的心抚育了我的童年,你用优秀古诗词开拓了我的心田。爷爷骂我、关我,反动派又将我百般折磨。亲爱的妈妈,你和他们从来是格格不入的。你只教儿为民除害,为国除奸。在我和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关键时刻,你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支持。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鸣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1)与“格格不入”表达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2)这封家书读来韵味十足,极具韵律之美。请任意写出押韵的三个字。
答:      
(3)下面是三位同学读过家书后写下的感受,其中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甲】夏明翰,既是家喻户晓的革命战士,也是微不足道的性情男儿。
【乙】家书里饱含着他感恩慈母的深情,视死如归的勇气,革命必胜的信念。
【丙】剖白拳拳心迹,叮咛未尽嘱托。这封家书感人肺腑,令人忍俊不禁!
4.方志敏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农红军的创建人之一。他曾自拟一联挂于书房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在下面对联横线处填写下联,与原联相符的项是(  )
上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园栽三物青松翠竹白玉兰
  • B.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 C. 园栽三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 D. 园栽四物翠竹青松白玉兰
5.阅读下面两则雷锋日记,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并在“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宣传海报上添加一个能概括“雷锋精神”的词或短语。
6.结合同学们抄录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颁奖词,完成问题。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目不转睛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________,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1)因为多抄录了一个词语,画线句的语言不够简明。请你加以修改。
(2)因为少抄录了一个句子,语段内容表达不够完整。请你结合语境,在横线处补写句话,构成组排比。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材料二】
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陈子昂《郭隗》
燕昭郭隗,遂筑黄金台。——李白《古风•其十五》注释:①[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②[隗]郭隗,战国时燕国人。 ③[黄金台]相传战国时代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④[燕昭]即燕昭王。 ⑤[延]聘请。
(1)阅读材料及注释可以推断,“幽州台”可能就是“黄金台”,它是燕昭王为招纳       (人名)所建。陈子昂借这一典故表达了渴望得到赏识的心愿。
(2)《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登台的感慨。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久远,第三句登台远望,表达空间的  ①      ,“悠悠”与第四句的“②      ”字鲜明映照,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悲伤。
(3)中华文化底蕴深厚,许多诗文都与“登高远眺”相关。请默写任意两句。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注释:①[丛薄]丛生的草木。 ②[芳]花草的香气。 ③[见]表示被动,译为“被”。 ④[蔼然]形容香气浓郁的样子。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李唐来 公亦以此
B.香远清 良师
C.予菊 权吕蒙曰
D.陶后有闻 为人知
(2)下面是《古代汉语词典》中“盖”的部分义项。结合语境,推断乙文中“兰之香盖一国,则日国香”中“盖”的意思是       
盖:①器物上的盖子。②覆盖,遮盖。③胜过,压倒。④副词,大概,一般。⑤句首语气词。
(3)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理解:世上开得好看的花很多。
B.濯清涟而不妖。理解:菊花经过清水洗涤后就不显得妖艳了。
C.亭亭净植。理解:莲花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理解:牡丹喜爱的,和众人喜欢的是一样的。
(4)甲、乙两文都借花喻人,赞扬了君子品格。甲文借莲喻君子,最能表明君子洁身自好的一句是“①      ”;乙文借  ②      喻君子,赞美君子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即使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5)中国人素来对花情有独钟。请默写任意两句写“花”或含有“花”的诗文。
9.《海底两万里》预言了二十世纪的诸多科学发明,体现了人类渴望上天入海、自由翱翔的梦想。其作者       ,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10.假设你是“诺第留斯号”上的一员,请你参照下面某同学绘制的《海底两万里》航海路线及部分事件图,选择任一内容,写一则航海日记。(80字左右)
11.阅读《“同志……”》,完成问题。
“同志……”
王愿坚

       ①草地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洗了根皮带的工夫,雨住了,风停了。
       ②谭思云把冲洗干净的皮带系在腰间,往紧里扎了扎,伸手捡了几粒大些的冰雹填进嘴里,就借着树叶上滴下的水洗起草根来。就在这时,传来了战马的嘶鸣。他连忙弯腰钻出树丛,向着马叫的方向奔去。
       ③找那匹大青马,还是过大雪山时闯到他的心里的。
       ④那天,已经看到雪山顶了,也是最艰苦的时刻;雪更深了,山更陡了,汗湿的裤腿,早已变成了硬邦邦的冰筒子。尤其难耐的是空气稀薄,气喘不出来,脚迈不动步,谭思云只觉得眼前一阵昏黑,身子一歪就向着山崖边倒下去。这时,只听得一声洪亮的喊声:“同志——”接着,一只大手拦腰抱住了他。当他清醒过来,发现自己正倚在一个同志的肩膀上。他侧脸望去,只见这个同志身材高大魁梧,宽阔的肩膀,宽阔的脸膛,引人注目的是,在那厚厚的嘴唇上蓄着一抹浓黑的胡子。呼出来的热气随时凝结了,在胡子梢上挂上了两串冰凌。在那挂着雪花的两道浓眉下面,一双大眼正亲切地朝他看着。他这才发现,那同志另一只手里还挽着一个战士。就在这时,那匹大青马过来了。那个同志朝着牵马的高个子老马夫喊了句什么,然后抓起谭思云的手,一下子放到马尾旁边的一条皮带上:“抓紧喽!让它帮你一下!”
       ⑤拉着马爬山,就容易些了。可是,在这一匹马的前后,连拖带拉足有六七个人。马在吃力地爬,人在用力地拉。就在翻上山顶的时候,“咯嘣”一声,他手里那根皮带断开了。
       ⑥从那时起,谭思云立下了心愿:一定搞到一条皮带,给那匹马换上。特别是在他知道了大青马的主人是贺龙以后,这个心愿就更强烈了。
       ⑦就在甘孜和四方面军会师以后休整的期间,他终于在一个喇嘛庙里捡到了一块牦牛皮。他又是冷水洗,又是开水烫,用心地去掉了牛毛,把里皮刮净,制得通明透亮,然后裁开、接好,搞成了一根长长的皮带。自打那以后,他就把皮带捆在腰间,开始在这茫茫的草地上找那匹大青马了……
       ⑧但这并不是他要找的大青马。谭思云失望地叹了口气,转身又向前走去。
       ⑨傍晚时分,他进入了一段沼泽地带:这里的水草特别稀,烂泥又特别深。一汪汪水潭,水面上浮泛着绿色的水泡。他正轻脚轻步地慢慢走着,忽然就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离他约莫两丈远处,一个同志陷入了烂泥,整个身子正在沉下去;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怎么办?”走过去拉是危险的,救不出人,还会同归于尽。突然这一霎,他眼前闪过了那浓黑的胡子,那双亲切的眼睛。他像得到了什么启示,随手解下腰间的皮带,大喊一声:“同志——”
       ⑩皮带落到了那个同志的手边,又被紧紧抓住了。他双脚站稳,拼着全身的气力拉着皮带,一步,两步,……
⑪危险的泥潭爬出来了,篝火的火光已经看得见了,篝火边的人声也隐隐约约听得见了,他正要说句什么,眼前突然爆起了一阵金星,一口鲜血涌到了口边。他昏过去了。
⑫醒来的时候,谭思云发现自己正躺在一簇篝火的近旁,皮带还放在手边。那个被他从泥潭里拖出来的同志,脚步踉跄地走了过来。他拿根树枝,从钢瓢里夹起一块东西,送到了谭思云的嘴边。
⑬谭思云咬嚼着,哦,是肉,好香啊!他一连吃了几口,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⑭“兴许是牦牛肉吧!”那人摇摇头,“刚才发下来的,每人分了拳头大一坨。”
⑮肚子里有了东西,人就精神多了。他坐起身,又抓起那条皮带,想找点儿干净水再把它洗一洗。
⑯忽然一个面孔一闪,原来是那个老马夫。只见他手拿着一堆草根,整着,不时撩起衣襟揩着眼睛。
⑰“嘿,可找到你啦!”他一下子扑过去,把那条皮带塞到了老马夫的手里,“给!”
⑱“什么?”马夫抬起一双红肿的眼睛,惆然地望着他。
⑲“给那匹大青马……”
⑳老马夫郑重地拿起皮带,仔细瞅着,瞅着,猛然哭出了声:“大青马……没有了!”
㉑“啊!”谭思云惊呆了,“哪里去啦?”
㉒“你,你们刚才没有吃马肉?”老马夫抬起了泪眼,抓起一把草根,“这,首长不让讲……看,他饿了两天啦,又不肯吃马肉,要吃草……”他又哭起来了。
㉓就在这时,一个浓重的声音传过来:“看你,吓唬个娃娃干什么?”
㉔谭思云一愣,抬头望去,又看见了那高大的身躯、宽阔的肩膀和脸膛,唇边挂着深情的微笑。
㉕“就算没有了马,又有什么要紧?”他从马夫手里拿过皮带,轻轻抚摸着,“最要紧的是人!”他的话越说越慢了,“就是这种艰苦,使我们的人和人的关系变得更亲密,这就培养了人!这样摔打出来的队伍,比钢结实,比铁硬!”
㉖“将来,我们会有马的。”他把皮带的一端伸进火里,拨弄着火炭,“像你这小鬼也会有马,当骑兵……”
㉗忽然,他停住了话,对着皮带盯视着。皮带被火一烧,噼噼啪啪一阵响,立即冒起了一片油泡:一大滴油落进火里,发出了扑鼻的香气。
㉘他举起皮带仔细看着,又掰了一点儿填进嘴里嚼着。突然,他一拍大腿叫起来:“吃得嘛!这样一烧,再放进水里一煮,嘿!要是加上佐料哇,我能烧得它让你流口水!”
㉙说罢,他一推军帽,大声地笑了。
㉚“对,皮鞋底子,皮斗篷,腰带,马绳绳……多得很嘛!”他扬起大手,扳着指头,越说越高兴了,“我们都把它们动员起来,让它们到肚子里面去为革命出力……”
㉛他提起皮带走了几步,又转回身来,对着谭思云说道:“同志——你帮助了我,帮助了革命!不要紧,我们会有马的!……”他又纵情地笑了。那爽朗的笑声,在广阔的草地上飞散得很远、很远……
㉜这天晚上,谭思云在篝火旁边,睡得很香。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________。
㉝这是一个十七岁的红军战士常做的梦。他喜欢这样的梦,因为它比真实的更美好。
(有删节)(1)围绕“同志——”这一语句,文章讲述了谭思云与他人之间的故事。阅读文章,补全内容。
①首长大青马帮助谭思云翻越雪山。
      
③谭思云送的皮带,启发首长找到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办法。
(2)第④-⑦段插叙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阅读文章后,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艰苦、乐观、关怀、平等、勇敢……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具体语句或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4)第㉜段写谭思云“做了一个梦”。他会梦到什么呢?结合全文,在横线处补写一段话。
12.阅读《一介农夫,两个梦》,完成问题。
一介农夫,两个梦
——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同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袁隆平正式提出籼型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仅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
       回望袁老一生,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二)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让他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他说:“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三)“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而对全球粮食危机,袁隆平无法置身事外。
       1979年4月,袁隆平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如今,这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你会更加理解这个回答。杂交水稻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四)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袁隆平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一代科学巨学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青年。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取材于袁隆平相关文章)
(1)阅读文章,袁隆平的两个梦是什么?
(2)文章包括四个部分。请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结合文章第二部分,说说你对“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的理解。
(4)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你认为袁隆平可以称作“国士”吗?请结合链接材料和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
13.题目:历史的长河中,杰出人物能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平凡的生活里,普通人向善求美,也同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请以“他(或她)”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不少于500字。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14.题目:满天星斗,总能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那里隐藏着怎样多彩的故事?以“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不少于500字。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全部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