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高清试卷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宣城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宣城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1年、安徽试卷、宣城市试卷、语文试卷、九年级上学期试卷、期末试卷、初中试卷
扫码查看解析
试卷题目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①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其一)》]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③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即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⑥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      ”写出了作者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对爱人深长的情意与思念的情感。
⑦《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mái的天气、泥的道路、沧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
对于《水浒传》中的好汉,有人认为武松“只认恩怨,不问是非”;也有人说李逵“只认兄弟,不认是非”,就以上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位好汉结合小说内容加以阐释。
4.春节即将来临,九年级某班以“我喜爱的对联”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下面是关于对联的调查统计表,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从表格中得出的结论。
是否关注过对联? 对联能否增加节日气氛? 贴对联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 是否知道上下联怎么贴? 
是182 能184 是164 是28 
否26 否15 否26 否162 
5.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所指代的意思
6.下面是某同学拟写的倡议书片段,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A】它的出现不是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有意义,而是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传统文化。【B】是否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掌握对联的创作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①【A】处画线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
②【B】处画线句有语病,可以这样修改      
7.一游客游览北京颐和园月波楼,看到门楼左边写着“一径竹阴云满地”,右边被花遮挡了,下面能与上联相配成一副对联的是(  )
  • A. 半帘花影月笼纱
  • B. 万树梅花月如水
  • C. 四面荷香花伴柳
  • D. 一城山色半城湖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守护母亲的梦①那天早上,他总是感觉隐隐不安。上班的路上,他回想着昨夜的梦,突然担心起了乡下的母亲。大概有一个多月没回去看母亲了,工作是忙,但也并不是一点时间都没有。不过,和大多数中年人一样,他毕竟有自己的生活圈,有时女儿要让他陪着去公园,或者下班后朋友拉着去喝酒,偶有一点空闲,也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消磨掉了。
②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心神不宁,心里一直惦念着母亲。母亲是个苦命的女人,父亲走得早,母亲独自一人艰难地拉扯他和姐姐长大。如今,他和姐姐都在城里安了家,想要接母亲过来和他们一起住,母亲却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虽然他和姐姐抽空就会回家,可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候,有时一两个月回一次也就成了常态。
③中午下了班,他去单位的食堂吃饭,快要走到食堂的时候,又转身折了回去。他突然决定回乡下看母亲。离下午上班还有两个小时,开车来回需要一个半小时,这样算来,还有半个小时可以陪母亲,也许还来得及吃一碗母亲做的手擀面。想起母亲做的手擀面,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熟悉的院子里,月季、菊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在墙角静静地绽放,鸡、鸭安生地在圈里休息,就连平时最爱聒噪的大黄狗也安静地趴在屋檐下睡觉。推开虚掩的房门,桌子上放着一只还没来得及洗的饭碗,旁边还有吃剩的半个馒头。母亲总是喜欢将就,胡乱吃点东西就把午饭解决了,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透过半掀的布门帘,母亲那双沾满了泥土的布鞋整齐地摆放在床边。
⑤他轻轻走进去,母亲背对着他躺在床上,她一定是累极了,熟睡中正发出轻微的鼾声。他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来,静静地注视着母亲,母亲此刻蜷缩着身体,看起来是那么瘦小,身上穿的那件衣服还是前年妻子买给她的,刚开始母亲总舍不得穿,后来,姐姐又给母亲买了好几件,说如果她不肯穿,就一直给她买,母亲这才欢喜地穿上了新衣。在睡梦中,母亲翻了个身,母亲额前灰白的头发上粘着一小片稻草,他眼圈顿时有些发红,抬手想为母亲摘去额前的稻草,旋即又将手放下。唉,母亲一定又下田干活去了,尽管他和姐姐说过多次,不让她再下田,母亲却总舍不得丢下那片土地,她笑着说,自己家种的蔬菜和粮食吃着多放心呀。其实,母亲才能吃多少,还不是每次都大兜小兜地往他们的车里塞。
⑥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二十分钟,他蹑手蹑脚地走到客厅,轻轻点燃一支烟,静静地享受与母亲相伴的时刻。此刻,他觉得自己和母亲离得是那么近,甚至能听到母亲沉稳的呼吸和心跳,这应该是自从他成家以来,和母亲单独相处的最长的时间。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无意地提起他睡觉时的各种小动作,那时他还纳闷儿,母亲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呢?其实他早该想到,在自己熟睡的时候,母亲也许用温柔的目光抚摸过他无数次。
⑦抽完烟,他站起身,掀起门帘,看到母亲仍在安睡,忽地,母亲的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做一个甜蜜的梦。他笑了笑,轻轻退了出来。坐在车上,他仿佛觉得母亲那半个小时的安稳梦境,到了他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了平日的劳心费神、疲惫烦累,一切都变得那么恬然安静,一如母亲一直以来的心境。在浑身轻松的同时,他又觉得很幸福、很满足,这半个小时的时光让他无比深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最博大最深沉的母爱。
⑧赶到单位时,他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中,母亲高兴地说道:“我中午睡觉的时候梦到你了,好像感觉你就在妈身边呢。”“妈,我想您了,这个周末回去看您。”他带着微笑说完,却不自觉地湿了眼眶。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高 昌①4月23日已经过去了,“世界读书日”所掀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动着。“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②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稔的收获。
③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选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蕴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④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禔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读书》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蝉,老去犹资慰我心。每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诗人老去,耽于读书,但是仍然对于涉及名节操守的内容格外看重。诗人的襟怀、情操,从其读书情趣中可见。宋朝另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写的一首《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溪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琅琅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
⑤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苟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用意其实都是在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前人在这方面论述颇多,此处不再赘述。需要多说两句的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高远发展,我们今天所谓的读书,其实已经不局限于那些纸质的传统载体,人们的阅读途径已经更加丰富和多元。手机APP、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QQ阅读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食粥不继的艰辛,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是多么轻便和舒适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
⑥“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选自《文摘周刊》2018年11月14日)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②辄:总是,动不动就,这里指“轻易”。③枢密副使:官职名。④参知政事: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郊游前,天阴沉沉的,本来诺顿和同学们都想带伞,可觉得带伞太麻烦,看样于也有可能不下雨,就都没带。结果,他们刚到郊外就下起了大雨,都被浇成了落汤鸡。大家都说,如果有后悔药就好了,就把伞带上了。回家后,诺顿对父亲说:“我将来要研制后悔药,让许多人不再后悔,”父亲听后笑了,对他说,后悔药不是吃的药,而是行动,行动才能弥补遗憾。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选好角度,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查看全部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