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高清试卷
【2021-2022学年湖北省荆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21-2022学年湖北省荆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1年、湖北试卷、荆州市试卷、语文试卷、七年级上学期试卷、期中试卷、初中试卷
扫码查看解析
试卷题目
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①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      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②水藻真绿,把终年      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根据所给拼音,在下边括号内分别填入一个叠词。
①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 duō       逼人。
②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yì yì       地缓慢地向对岸市驶去。
3.请给“肖”加上不同的偏旁,写出四个不同的汉字填入下边的括号内。。
A.      无声息
B.九       云外
C.元       佳节
D.      遥自在
4.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在诗词的世界里我们品味了曹操“①水何澹澹,      ”的景之壮阔;读懂了孔子“②      ,不舍昼夜”的惜时慨叹。怀乡思亲念友情,最真最切最浓意。菊花寄托岑参同情“遥怜故园菊,③      ”;月亮伴随李白同行“④      ,影入平羌江水流”。你猜王湾一封家书谁寄:乡书何处达?⑤      ;你听征人彻夜乡愁何起:⑥      ,一夜征人尽望乡。风起,牵挂在飘荡:⑦      ,随君直到夜郎西;花落,相逢也感伤:⑧      ,落花时节又逢君。
5.下列结合上下文理解,画线处词语搭配不适合的一项是(  )
       孩子们之所以拖延,可能是因为“快”并没好处,也就是说孩子没有“快”的动力。当孩子【A】快速完成任务后,家长又会给予孩子新的任务,那孩子为什么要“快”呢?【B】聪明的家长注重奖励“不拖延”的孩子,总让孩子感受到“不拖延”的【C】积极后果。有一点很重要,家长在【D】治疗孩子的拖延症的同时,也要自问一下自己有没有拖延症。
  • A. A
  • B. B
  • C. C
  • D. D
6.古诗文联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期哉!乃住,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解】①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管理山泽的官。③焉之:到哪里。④一:当初。⑤罢:取消。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离开。
B.陈太丘与友行【期】约定。
C.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
D.相而去【委】委托。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尊君在 学而思则罔
B.与:君家君期日中 儿女讲论文义
C.而:与人期行,相委去 人不知不愠
D.之:友人惭,下车引 左将军王凝妻也
(3)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此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此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动人心魄。
(4)下面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
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5)下面对《文侯与虞人期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阻止文侯出猎的理由是:饮酒乐,天又雨。
B.“乃住,身自罢之”,是指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赴约。
C.魏国从此变得强大,从侧面写文侯守信之良效。
D.魏文侯具有美德:讲诚信,不因自己的快乐或事情而违背承诺。
(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文 侯 曰 吾 与 虞 人 期 猎 虽 乐 岂 可 不 一 会 期 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五猖会》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的跑过去,于是,完了。
       ……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严谨。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再写出这本散文集里另外三篇文章的篇名。
(2)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3)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4)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5)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8.时文精读。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⑦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A】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⑧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⑨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B】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⑩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⑪“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1)文章重点写了三盏“小油灯”,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第三盏 女同学        

(2)说说选文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品味文中画线【A】句,研读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解读父亲品性。
(4)品味文中画线【B】句,说说你如何理解这“丑”与“美”?
(5)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9.报刊浏览。
一、________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经网络评审组、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评审,科技部审核,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有8位外国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选自2021103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二、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其中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91岁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院士和86岁的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翻阅历届获奖名单,这些科研巨擘们无不是心系国家命运,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服务人民和国家发展伟业中。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理想信念的指引,科研事业尤其能体现这一点。经历战火纷飞年代的顾诵芬,自年幼起便种下了航空梦,21岁开始便将一生与祖国的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四十年前,王大中看到世界核能事业陷入低谷,他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瞄准这一重大难题,他带领团队,把中国自主创新成果推向了世界前沿。两位院士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系在一起,找到了持久的科研动力。
       正是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科学家精神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们,他们对自然未知的执着探索,对科技高峰的勇敢攀登,为中国人打开仰望星空的大门,为国家自立自强挺起科技脊梁。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凝聚着科学家们的爱国心、报国行和强国志。
       科研不止是个人志趣。这些科研巨擘们的科研逻辑,从来不是将自己束缚在“小阁楼”中,而是把科研同国家和人民利益结合,惟其如此,他们看到科研的长期性、复杂性,甘坐“冷板凳”,甘做“隐姓埋名人”,认准一个目标,矢志不渝。这样的科学家正是人民的科学家,是民族的脊梁。
--摘自20111104《长江日报》(1)阅读材料一,请将其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2)梳理材料二,结合材料,说说“人民的科学家”共有的特质。
10.口语实践。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在节目中如此诠释“一丝不苟”:有一个词叫‘一丝不苟’,说的就是没有一丝绳链拴着,就不能遛狗。而且要紧紧拉牢,爱不释手。所以一定要拴绳,才能遛狗。不然它容易跑丢,成为流浪狗;容易吃到脏东西,成为生病的狗;容易伤人,成为害人狗;容易让你暴露素质,变得特别丑。养犬不文明,四邻不安宁;遛狗不拴绳,违背法理人情。总之,你若拴好,就是晴天;你若拴不好,就会跑偏。爱恨就在一瞬间。
(1)倾听:听完主持人朱广权的对“一丝不苟”的解说,听众大笑不止。请你根据语境说出朱老师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连贯:在下面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段连贯顺畅。
网友们万分“同情”在一旁做手语翻译的老师。网友神评论:我看懂手语老师手语了,怎么让小朱停下来?在线等!急!另一网友以手语老师口吻调侃:“      ”意思说朱老师语速快,信息量大,让口语老师手不暇接,下班后要找朱老师“算帐”。
(3)得体:请你从语言的角度赏评朱老师的这则段子。
11.史铁生双腿瘫痪,与病魔抗争,那是他的“苦”日子;马致远“断肠天涯”,苦思家乡,那是他的“苦”日子;《灯如红豆》的作者侯志明“手冻得不能拿笔”,还不想放弃,那是他的“苦”日子……
       你,有过苦日子吗?回忆一下,缺钱时、缺衣时、缺少朋友时,你的苦滋味和甜感受。
       请你以《我的“苦”日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要有真情;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全部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