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高清试卷
【2020年广西省玉林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20年广西省玉林市中考语文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0年、广西试卷、玉林市试卷、语文试卷、九年级试卷、中考试卷、初中试卷
扫码查看解析
试卷题目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聊”,姑且,暂且;“骑”,一人一马的合称;“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 B. 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记叙了身为太守的词人一次带领全城兵民激情出猎的情景;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了词人对即将领兵出征西北为国御敌立功的热切期盼。
  • C. 本词气势豪迈。一个发狂出猎亲射虎的太守,一个开怀畅饮意气风发的老夫,词人年老而轻狂的表象中充满了渴望出征杀敌报效国家的激情与豪迈。
  • D. 本词善用典抒情。“孙郎”是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同是用典,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表示自己有孙权一样的雄心壮志。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投:指示代词,此指代狼
B.一狼其中:挖洞
C.又何焉:参与
D.登而望之: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时才明白面前那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迷惑对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C.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D.既克,公问其故--打败齐军之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齐军失败的原因。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均紧扣题目行文:甲文重在写“狼”,先后写狼的胆怯、狡黠、贪婪和无能可笑;乙文重在写曹刿之“论”,战前之论、战时之论和战后之论。
B.两文都涉及危急关头的抉择:甲文屠户在个人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丢掉幻想,勇敢地选择了战斗;乙文曹刿在国家遭到强敌入侵的危急关头,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主动参与保家卫国的谋划与战斗。
C.两文都表达对敌斗争的取胜之策:甲文告诉人们,狼来了,怎么办?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乙文表明战争取胜之道的前提是取信于民,还要善于把握有利的战机。
D.两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所不同:甲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乙文则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曹刿的形象。
3.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问题。
下列对四大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计,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是他作为足智多谋化身的集中展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表态正是他作为忠臣形象的真实写照。
  • B. 和诸葛亮类似,梁山泊军师吴用则是《水浒传》中的“智多星”。智取生辰纲,双掌连环计,智赚玉麒麟,梁山泊十面埋伏,都是吴学究运筹帷幄、善谋智取的著名战例。
  • C. 在《西游记》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几个神魔人物形象中,猪八戒是最富有人情味的一个。他既有贪吃懒做还好进谗言的缺点,也有善良憨厚又率真乐观的优点。
  • D. 与猪八戒具有喜剧色彩形象相类似,《红楼梦》中最接地气的人物则是三进贾府的乡下老太婆刘姥姥。她贫穷卑微而谙于世故,精明圆滑而善于讨好,语言粗俗别具一格,自嘲取乐甘做笑柄。
4.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静寂的园子
巴金
       ①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不知名的五瓣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a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②我忽然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索性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③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叽叽喳喳地讲话。b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④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c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这是不自然的静寂。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⑤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⑥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小鸟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着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顶上送过来一阵乌鸦叫。这些小生物不知道人间的事情,它们不会带给我什么信息。
       ⑦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有时我们的飞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我不能再写了,便拿了一本书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⑧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⑨我回到房间,回到书桌前面,打开玻璃窗,在继续执笔前还看看窗外。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在飘动它们的尖叶。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滴水管溜下来。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松叶动起来,桂树的小枝也动了,一只绿色小鸟刚刚歇在那上面。
       ⑩狗的声音还是听不见。我向右侧着身子去看那条没有阳光的窄小过道,房东家的小门紧紧地闭着,这些时候那里没有一点声音。大概这家人大清早就到城外躲警报去了,现在还不曾回来。那条肥壮的黄狗一定也跟着他们“疏散”了,否则会有狗抓门的声音送进我的耳里来。
⑪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还是只有乌鸦和小鸟的叫声陪伴我。d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
⑫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放下笔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1940年10月11日在昆明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a阳光灿烂,景色明亮,但作者的心情却晦暗,因为这看似美好的晴天正是这园子静寂的原因之一。
B.b作者感觉此时鸟叫声传达安闲的快乐和喜悦的感情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在下文中说“这些小生物不知道人间的事情,它们不会带给我什么信息。”
C.c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此情此景的“静寂”并非作者所需的宁静与舒适,而是令人恐怖的敌人和杀手。
D.d既写实又写虚,言外之意是:虽然还受到敌机轰炸的威胁,但此时警报已经解除,令人憎恶的敌机杳无踪影。
(2)下列对第⑨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我”写作本文的断续过程,通过窗户对园子的所见所闻,使文章显得既脉络清晰,又真实可信。
B.本段再次写到满园的阳光,但手法与开头段不同:本段从正面衬托出作者享受和平时光的愉悦心情,而开头段从反面衬托出作者忧郁的心情。
C.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在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看不见的地方叫,一两只松鼠发出一阵奇怪的声音,这些描写传递出作者对战争和动乱的厌恶之情。
D.本段在前文的基础上,又一次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通过描写植物和小动物等景物的动,衬托园子的静寂。
(3)下列对全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笔下,园子是安静寂寞的,又是躁动不安的,静中有动,一静一动,往复循环,变化起伏,但都紧扣题目,精心设计,绝无旁逸。
B.文章首尾两段形成明显的对比,在氛围上一静一动,在情感上一忧一喜;因此,首尾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也形成了内在的照应,一因一果,卒章显志。
C.作者租住的园子在这一天静寂一片,直接原因是房东一家带着狗离家外出去了,背后原因则是作者内心充满寂寞与不安之情,景由心生,心寂而园静。
D.全文表面写静,实则写乱,记录了抗日战争那个特殊岁月的动乱与苦难;看似表露“寂寞”“不安”之心,实则传达激昂、奋发之情,表达了对抗战和未来的乐观与信心。
5.阅读下面张语瞳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问题。
网课“被卡”记
       ①“唉,借你笔记整理下,我昨天被卡出来了。”
       ②“唉,我只能听到声音。”
       ③“我总是显示错误。”
       ……
       ④地理课,一个会议室有200多人,时常有人会中撞“好运”(A)--被卡出会议室。我也不例外。“唰唰唰”,我急速地做着笔记,咦,咋听不见老师的声音了?一看手机,老师的授课桌面定格在那儿,一动不动。唉,我只得重启软件,再次点开,加入会议。
       ⑤重新进入会议室,老师讲到哪儿了?
       ⑥我迅速看书,又拿起笔,找到老师讲的位置,奋笔疾书……a老师讲课的声音不绝于耳,顿觉自己没有被老师抛弃
       ⑦可拿起笔不过半分钟,我又再次被卡出来了--屏幕全白,点这儿,这儿不反应;点那儿,那儿不动弹。唉,只好返回桌面,又一次重启软件,再次点开,只见手机屏幕上出现一个小小的黑色方框,中间一个白色的小圈儿,转呀转呀转。我气急败坏(B)将手机在手心上重重地敲了两下,这软件是跟我杠上了还是咋滴?
       ⑧“瞳瞳,在干什么呀?怎么没听到你们老师的声音了?”b隔壁屋监工的奶奶对我发出警示。
       ⑨“网速不好,断了!”我无奈地说。
       ⑩终于,我又一次成功地加入了会议。本以为可以心安理得(C)地听课了,奈何共享图片被打上了马赛克(D)老师的声音也给安上了变声器。我只好把手机放到桌上,打开微信中老师提前发来的笔记。默默地抄了起来。网速慢,学习难,c不得不令人忧心忡忡。但想着考试成绩,哪敢懈怠停学啊。
⑪紧接着,生物课开始了。“同学们,我先点名提下问,看看昨天所学大家都记住没有。”我急忙开麦,心“咚咚咚”跳,眼睛迅速地扫视昨天的归纳,别点我。“某某某,在吗?”无人应答。“好,换一个,某某,请你回答。”那边还是一片寂静。我习惯性地举起了手,自告奋勇说:“老师,我回答。”未等老师答应,我就在这边竹筒倒豆子,将我脑瓜里记住的全说了,然后等着老师评价。
⑫一片沉寂。
⑬忽然,“同学们,老师这边网速不给力啊,今天我们不用会议模式了,大家退出,我们改用直播模式上课。”天哪,我刚才的回答白说了。
⑭d对于网课来说,老师和同学们都是新手,开始不会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现在基本上能适应了。疫情渐渐减弱,网络技术部门也正在攻关,我们所期盼的开学不久也会来了吧?
(1)文中加曲线的标点和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句改为:听到老师不绝于耳的讲课声音,顿觉自己没有被老师抛弃。
B.b句改为:在隔壁屋负责“监工”的奶奶过来问我。
C.c句改为:令人不得不忧心忡忡。
D.d句改为:对于网课新手的老师和同学们来说,开始不会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现在基本上能适应了。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同学语言,应做必要的说明和交代,表达才更清晰明确。
B.第⑪段中的“别点我”与下文似有矛盾,应删去。
C.结尾段应做修改以使文章立意更明确。
D.文章标题应改为“忧心的网课”,标题与正文才更对应。
6.请你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      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
(5)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此深有体会。因此,登高望远是众多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追求,“            ”,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登顶泰山的决心和气魄,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1702班在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举办“青年当自强”演讲会,同学们推举你为演讲会的主持人,语文老师请你在演讲会开始时作个开场白发言。
你的开场白怎么说?(含标点限160个字内)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文章意思
张大春
       作为一个现代语词,“作文”二字就是练习写文章的意思。练习是一种手段,必须有目的,而且最好是明确的目的。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不得不写作文,目的是在升学考试拿高分、进名校。这个目的相当明确,可是人人没把握,古人早说了:“不愿文章高天下,但愿文章中试官。”谁知道批改作文的试官是怎么看待一篇文章的好坏呢?于是,原本明确的目的变得模糊,写文章多少带有运气的成分,这也是古人面对考试结果时早就流传的无奈结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到头来,关于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反而无人闻问,大凡是舍筏登岸、过河拆桥,又是古人教训过的话:“先考功名,再做学问。”
       面对惶惶不可终日的考生及家长,我总想说:如果把文章和作文根本看成两件事,文章能作得,何愁作文不能取高分呢?以考试取人才是中国人沿袭了一千多年的老制度,既然不能回避,只能奋力向前,而且非另辟蹊径不可。
      说的再明白一点:写文章,不要搞作文
       请容我就几个古人的故事来说说这文章的作法。他们是:洪迈、苏东坡、葛延之。
       洪迈是南宋时代的博物学者、文章家,也是一代名臣。他在精力才思、知能智虑迈向巅峰的四十五岁左右,担任起居郎、中书舍人,日日在学士院待命,替皇帝草拟诏书。一天,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要草拟的文告特别多,自晨过午,已经写了二十多封诏书。
       完工之后,他到学士院的小庭园里活动一下筋骨,不期遇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攀谈之下,发现对方出身京师,为世袭老吏,年轻的时候,还曾经见过苏东坡那一代早已作古的知名文士。洪迈一听说老人见过大名鼎鼎的苏学士,不觉精神一抖擞,把自己一天之内完成二十多封诏书的成绩显摆一通,老人称赞说:“学士才思敏速,真不多见。”洪迈还不罢休,忍不住得意地问:“苏学士想亦不过如此速耳?”他没有想到,老人的答复如此:“苏学士敏速亦不过此,但不曾检阅书册。”也就是说:当年苏东坡写文章是不翻阅参考书的。这一则笔记最后说:洪迈听了老人的话之后,为自己的孟浪自喜而惭愧不已。
       这故事的教训,难道是说一个文章写得好的人,必须腹笥宽广、博闻强记,把四书五经之语、诸子百家之言,都塞进脑壳,随用随取,才足以言文章吗?看来未必,因为苏东坡自己说过文章该怎么写,才写得好。
《容斋随笔》上有一则记载,说的是苏东坡被一贬再贬,最后被放逐到海南岛的儋耳。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苏学士”有一个大粉丝,叫葛延之,是江阴地方人。他听说苏东坡遭到流放,便一路追踪,不远万里而来到儋耳,和他心目中的偶像盘桓了一个月左右。其间,葛延之向大文豪“请作文之法”。苏东坡是这样说的:“你看这儋州地方,不过是几百户人家聚居的地方,居民之所需,从市集上都可以取得,可却不能白拿,必然要用一样东西去摄来,然后物资才能为己所用。所谓的‘一样东西’,不就是钱吗?作文也是这样的……”接下来,我们看笔记所载,苏东坡原话是这样说的:“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已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也。”
       葛延之拜领了教训,把这话写在衣带上。据说,他在那一段居留于儋耳的时日里亲手制作小工艺品作为答谢,那是一顶用龟壳打造的小冠,苏东坡收下了,还回赠了一首诗:“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协朋从生庆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钻七十二。谁能用尔作小冠,岣嵝耳孙创其制。今君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这首诗不见于东坡集,依然可见学士风骨,尤其是“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钻七十二”这两句话,用苏东坡关于作文先立其意的论述来说,应该就是全篇根柢。他一定看出葛延之苦学实行,然而未必有什么才华天分,于是以自己为反讽教材,慨叹智虑再高,也未必足以保身;有时甚至正因为露才扬己,反而落得百孔千疮。对于一个憨厚朴实、渴求文采之人而言,这真是深刻的勉励与祝福了
       文章里面该有些什么意思才作得好?此处之求好,毕竟不是为了求取高分,而高分自然寓焉。好文章是从对于天地人事的体会中来;而体会,恰像是一个逛市集的人打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买东西的钱。如何累积逛市集的资本,可能要远比巴望着他人的口袋实在。
(《文汇报•笔会》2016年4月23日)(1)阅读全文,解释文章标题《文章意思》的字面含义和文中含义。(含标点限80个字内)
(2)作者提出学生要“写文章,不要搞作文”。他在前文表明的原因是什么?(含标点限80个字内)
(3)苏轼对葛延之的“勉励”是什么?对你作文有何启示?(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以此参照看来,在稻田里埋头苦干60年的杂交稻和海水稻之父袁隆平、白手起家拼命硬干让共和国挺直脊梁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鬓微霜”仍请缨“射天狼”保家卫国的苏轼、果断建议封城抗击新冠疫情的担当医生李兰娟、为求村民脱贫之法不幸遇难的年轻女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等,正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脊梁”。
       习近平主席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020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某民族中学开展“向民族英雄学习,不辜负时代光荣”教育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在上述5位人物中选择一个给他(她)写一封信,向英雄偶像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意与思齐之心。
       现在,请你也完成这个任务,以《致意我心中的民族脊梁》为正标题,以《致____的一封信》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副标题填写完整,明确写作和交流对象,不超出限定的对象范围;借鉴苏轼“先立其意”的文章理念,自选内容,明确写信目的和文章立意;结合自己的实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符合书信的文体规范,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末署名统一用“某民族中学学生薛自强”代替;不少于600字。
查看全部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