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的组词
声频
shēng pín 解释 ◎ 声频 shēngpín[audio frequency]音频,任何正常可听声波的频率,指大约在15到20000赫之间范围内的任一频率
声频的组词: 声的组词 频的组词
声色俱厉
shēng sè jù lì 解释 ◎ 声色俱厉 shēngsè-jùlì[severe in voice and countenance;fulminate] 说话时声音和脸部表情都很严厉 引用解释 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晋书·明帝纪》:“﹝ 王敦 ﹞大会百官而问 温嶠 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遂与 重诲 辨於帝前, 圜 声色俱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陶文毅公 ﹞开藩 皖 中,循例覲圣,论某官溺职状,至於声色俱厉,鬚髯翕张。” 茅盾 《子夜》七:“这两句话又是声色俱厉,所有攒集在办公室门外的职员们全部吓坏了。”亦作“ 声色并厉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敦 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
声势
shēng shì 解释 ◎ 声势 shēngshì[momentum impetus;prestige and influence;spirited atmosphere] 名声威望和气势 造成声势 声势浩大的场面 引用解释 亦作“ 声埶 ”。 1.声威气势。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书到, 荆州 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夫 信陵 , 战国 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宋 陆游 《龙挂》诗:“ 成都 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声势雄。”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当时《生活周刊》风行海内外,声势日大。” 2.指军队间遥相呼应,互为支援。 三国 魏 曹丕 《问雍州刺史张既令》:“试守 金城 太守 苏则 ,既有绥民平夷之功,闻又出军西定 湟中 ,为 河 西作声势,吾甚嘉之。”《三国志·魏志·张既传》:“ 既 进兵为护 羌 校尉 苏则 声埶,故 则 得以有功。”《魏书·元帝纪》:“遣征东将军 长孙道生 ,给事黄门侍郎 奚观 率精骑二万袭 冯跋 ,又命驍骑将军 延普 自 幽州 趋 辽西 为声势,帝自 突门岭 待之。”《周书·叱罗协传》:“﹝ 协 ﹞復遣大都督 裴孟尝 领百骑继进,为其声势。” 3.犹权势。声望与势力。《后汉书·窦宪传》:“ 宪 恃宫掖声埶,遂以贱直请夺 沁水公主 园田,主逼畏,不敢计。” 宋 苏轼 《答刘巨济书》:“恨僕声势低弱,不能力为发扬。”《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假如当日小姐贪了上大夫的声势,嫁着 公孙黑 ,后来做了叛臣之妻,不免守几十年之寡。” 丁玲 《母亲》一:“饭当然还有得一口吃,可是声势是难了。” 4.特指文章的声韵气势。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七言歌行始於 六朝 ,其间有长短句,有换韵,音节低昂,声势稳密。” 5.古代对音译的十二个梵语元音的一种称呼。 章炳麟 《国故论衡·音理论》:“韵纽者, 慧琳 《一切经音义》称梵文阿等十二字为声埶,迦等三十五字为体文。声埶者,韵;体文者,纽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音理论》:“所谓声埶者,谓韵终所收,若水之走尾閭也。”
声势的组词: 声的组词 势的组词
声势浩大
shēng shì hào dà 引用解释 声威气势非常壮大。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湖南 党人 王永求 、 陈亚龙 ﹞出营就 湘 之 瀏 澧 、 赣 之 萍乡 谋革命,发难於 瀏阳 之 文家市 ,有众数万人,声势浩大。”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一章:“要和 二柱 等人好好商量,深入到群众中去,把情况摸准了,等我们回去后,再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斗争。” 康濯 《春种秋收·腊梅花》:“农民们真是理直气壮,声势浩大,拧成一股劲儿,保卫着自己的天下。”
声嘶力竭
shēng sī lì jié 解释 ◎ 声嘶力竭 shēngsī-lìjié[shout oneself hoarse;be hoarse and exhausted;with one's voice hoarse and not an ounce of strength left] 嗓音嘶哑,气力用尽,形容拚命呼号的样子 瑞全因为气愤,话虽然说的不多,可是有点声嘶力竭的样子。—— 老舍《四世同堂》 引用解释 声音喊哑,力气用尽。形容竭力叫嚷呼号。 老舍 《四世同堂》三:“ 瑞全 ,因为气愤,话虽然说的不很多,可是有点声嘶力竭的样子。”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八章:“ 马之悦 、 马凤兰 和 六指马斋 推拥着那些朝后边退的人,声嘶力竭地喊叫:‘不要怕,拉牲口呀!’”
声速
shēng sù 解释 ◎ 声速 shēngsù[velocity of sound] 声波传播的速度 引用解释 声波传播的速度。在不同的介质中声波的速度也有不同。如在0℃时,空气中声速每秒为331.36米,水中声速每秒约为1440米,钢铁中声速每秒约为5000米。也称音速。
声速的组词: 声的组词 速的组词
声讨
shēng tǎo 解释 ◎ 声讨 shēngtǎo[denounce;condemn] 公开谴责,用语言文字讨伐 声讨敌人罪行 引用解释 1.谴责罪行,加以讨伐。《清史稿·安和亲王岳乐传》:“以 三桂 悖逆反覆,将募兵声讨, 三桂 死,乃止。”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次年三月,北府兵将领 刘裕 、 刘毅 、 何无忌 等从 京口 、 广陵 起兵,声讨 桓玄 。” 2.指公开谴责(敌人的罪行)。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二:“ 朱元璋 竟然站在他所反对的 元 朝政府立场声讨敌人了,由此也可以看出 朱元璋 这一方面实在举不出 张士诚 什么罪状。”
声讨的组词: 声的组词 讨的组词
声望
shēng wàng 解释 ◎ 声望 shēngwàng[prestige;popularity] 众所仰望的名声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伟》 引用解释 众所仰望的名声。《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苍 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 唐 朱庆馀 《上江州李史君》诗:“起家声望重,自古更谁过。”《明史·王遴传》:“ 遴 虽退,声望愈重,以年高存问者再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锡九》:“富室 周某 ,仰其声望,订为婚姻。” 叶圣陶 《倪焕之》二:“他就把 焕之 交给一个笔下很好,颇有声望的塾师去启蒙。”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四:“他之所以得到这样好的声望,是因为他的官纪很严,他很爱惩办一些贪官污吏。”
声望的组词: 声的组词 望的组词
声息
shēng xī 解释 ◎ 声息 shēngxī(1) [sound]∶声音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荷塘月色》 (2) [information]∶情况或消息 领导和群众声息相闻,脉搏相通 他们在战乱中失散了,至今声息全无 引用解释 1.消息;情况;形势。《三国志·蜀志·李恢传》:“时 恢 众少敌倍,又未得 亮 声息。”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旦云]呀,俺娘变了卦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七·土木之败》:“又明日,过 怀来 ;又二日,过 宣府 。日去一日,非风即雨,声息愈急,人情汹汹。” 萧乾 《往事回忆》:“从一开始,我就设立了个专栏,从创作观点到稿件处理,经常和作者们互通声息。” 2.声音。《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玉姐 ﹞听丫环们都齁齁睡熟,楼下也无一些声息。”《儒林外史》第八回:“ 王太守 道:‘是那三样?’ 蘧公子 道:‘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王太守 大笑道:‘这三样声息,却也有趣的紧。’”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马路上行人很少,静幽幽的,没有声息。” 3.气息。《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春花 ﹞去扶扶 甄监生 时,声息俱无,四肢挺直。” 金松岑 《心声》:“医者入门而视羸尩之疾,望闻切脉,必先听其声息之高下以差。” 巴金 《家》九:“两只眼睛闭着,鼻孔里微微发出一点声息。”
声息的组词: 声的组词 息的组词
声响
shēng xiǎng 解释 ◎ 声响 shēngxiǎng[noise] 声音;响动 这发动机声响太大 引用解释 1.谓回响应声而起。《荀子·宥坐》:“﹝夫水﹞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杨倞 注:“若声响,言若响之应声也。” 2.比喻人们随声附和。 陈三立 《次韵答王义门内翰枉赠》:“已将世变付烟云,空厌人羣逐声响。” 3.指话语和说话的声气。 汉 王符 《潜夫论·相列》:“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声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妈妈是个积病之人,听了这些声响,又看了儿媳这一番怠慢光景,手中又十分窘迫,不比三年前了。” 4.响声。 南朝 齐 王融 《游仙诗》之五:“远翔驰声响,流雪自飘飘。”《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有 紂 兵往来寻觅之次,听得水声,若人投水之声响。”《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那山顶中间,却有个大穴,澒澒洞洞的,不知多少深。也有好事的,把大石块投下,从不曾听见些声响。”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七:“在楼下他佇立了一会,听到楼上没有一点声响,才阔步向外走去。” 5.出声,做声。 冰心 《斯人独憔悴》:“二少爷从门外经过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请了安,他却皱着眉,摇一摇头,不叫他们声响,悄悄的走进里院去。”
声响的组词: 声的组词 响的组词
声学
shēng xué 解释 ◎ 声学 shēngxué[acoustics]研究声音的产生、控制、传输、接收和效应以及听觉现象的科学 引用解释 物理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声波产生、传播、接收,作用等的学科。 陈原 《社会语言学》2.3:“比方,鸟类一受惊扰,它们就发出唧唧啾啾的高频啸声,这种高频啸声甚至在声学上都不容易测定。”
声学的组词: 声的组词 学的组词
声言
shēng yán 解释 ◎ 声言 shēngyán[profess claim;assert;proclaim] 声张;用语言、文字公开表示 有一个乡农会很巧妙,捉了一个劣绅来,声言今天要给他戴高帽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引用解释 声称,扬言;声张。《周书·文帝纪下》:“庚戌, 太祖 率骑六千还 长安 ,声言欲保 陇 右。”《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 护 帅壮士数百人,随 思 而北,声言迎卫,其实图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妾身自有丈夫,被奸人赚来卖了,恐怕出丈夫的丑,故此不敢声言。”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一个乡农会很巧妙,捉了一个劣绅来,声言今天要给他戴高帽子。劣绅于是吓黑了脸。”
声言的组词: 声的组词 言的组词
声音
shēng yīn 解释 ◎ 声音 shēngyīn(1) [sound] (2) 使人产生听觉的振动 (3) 一种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波造成的听觉印象 (4) [voice]∶某些起与人的语言相同作用的工具或表达手段 代表法律的庄严的声音 引用解释 1.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礼记·乐记》:“乐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人之道也。”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七:“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清 李渔 《巧团圆·默订》:“你看卧房门啟,想是 曹小姐 听见声音,知道小生在此,又出来探望了。”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全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 2.古指音乐、诗歌。《礼记·乐记》:“声音之通,与政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沉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 裴公 ﹞喜博弈,知声音。” 明 顾起纶 《国雅品·释品》:“ 鲁山 , 秦 人也,喜儒,嗜声音。” 3.指说话的声气和口音。《孟子·告子下》:“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於千里之外。” 唐 姚揆 《秋日江东晚行》诗:“路岐滋味犹如旧,乡曲声音渐不同。”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辨附语》:“世有附语者,多婢妾贱人,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瑞虹 在舱中,听得船头説话,是 淮安 声音,与贼头 陈小四 一般无二。” 4.比喻意见、论调。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魏巍 《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这不是有闲阶级、士大夫之流的声音吗?”
声音的组词: 声的组词 音的组词
声誉
shēng yù 解释 ◎ 声誉 shēngyù[fame;reputation;prestige] 名誉;声望 这里是正当的世家,在本城里是声誉最好的。——巴金《家》 收百姓之欢心,树名贤之良佐,天下无双,则足以显声誉。——《后汉书·冯衍传》 引用解释 声望名誉。《史记·三王世家》:“‘臣不作福’者,勿使行财币,厚赏赐,以立声誉,为四方所归也。” 唐 骆宾王 《答员半千书》:“而欲图侥倖于权重之交,养声誉于众多之口。” 清 唐孙华 《送吴振西北游》诗:“望实如君真不愧,即看声誉动公卿。” 吴晗 《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他是一个新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 秦牧 《艺海拾贝·茅台、花雕瓶子》:“ 中国 有声誉卓著的‘八大名酒’。”
声誉的组词: 声的组词 誉的组词
声援
shēng yuán 解释 ◎ 声援 shēngyuán[express support for] 公开声明或造成声势表示支援 有社会舆论的声援,国民党不敢怎么样,你们可以回家去住了。——杨沫《青春之歌》 引用解释 1.遥作支援。本用于军事。《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布 遣人求救于 术 ” 裴松之 注引 汉 王粲 《英雄记》:“ 术 乃严兵为 布 作声援。” 唐 王勃 《三国论》:“輜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一面写书来上 许相国 ,叫他只在 南都 卫驾,遥作声援,不用提兵远涉。” 2.用于群众活动。 梁斌 《红旗谱》五十:“据我所知, 保定 周围二十多个县的青年学生,都一致声援第二师范!” 3.今多指公开发表言论表示支援。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大江报>之被封》:“幸得各报声援,两人均判徒刑一年半寝事。”
声援的组词: 声的组词 援的组词
声乐
shēng yuè 解释 ◎ 声乐 shēngyuè(1) [vocal music]∶指歌唱的艺术,可以有乐器伴奏 (2) [music and musical activity used in general sense]∶古代泛指音乐和音乐活动 引用解释 1.音乐。《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 晋 潘岳 《西征赋》:“隐 王母 之非命,纵声乐以娱神。”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麒麟客》:“歌鸞舞凤及诸声乐,皆所未闻。” 清 高士奇 《扈从西巡日录·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朔壬寅》:“妙妓杂乐,无不毕陈,云贺 药王 生日。幙帟徧野,声乐震天。” 2.今指歌唱。可以有音乐伴奏,亦可无音乐伴奏,皆以歌喉为主,与器乐不同。
声乐的组词: 声的组词 乐的组词
声张
shēng zhāng 解释 ◎ 声张 shēngzhāng[make public;disclose] 张扬 不要声张 引用解释 大事张扬。有公开或泄露等义。《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三国 吴 韦昭 注:“以声张其罪。” 宋 苏轼 《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以致被杀之家,父母妻子,不敢声张举哀。”《红楼梦》第九一回:“但是事情要密些,倘或声张起来,不是玩的。”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一章:“他一点也不声张,把身子顺着稻丛悄悄地蹓到临河的田坎上去。”
声张的组词: 声的组词 张的组词
失声
shī shēng 解释 ◎ 失声 shīshēng(1) [cry out involuntarily]∶下意识地叫喊 失声惊叹 (2) [lose one's voice]∶放声痛哭 他闻讯失声痛哭 引用解释 1.悲痛过度而泣不成声。《孟子·滕文公上》:“昔者 孔子 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人揖於 子贡 ,相嚮而哭,皆失声。” 赵岐 注:“失声,悲不能成声。” 晋 潘岳 《寡妇赋》:“口呜咽以失声兮,泪横迸而霑衣。”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一天夜里, 汤阿英 偷偷回到自己的家,抱住娘失声痛哭,宁肯跟爹和娘到处去讨饭,死也不肯回到 朱 家这个老虎窝里去了。” 2.不自主地发出声音。 唐 牛僧孺 《玄怪录·杜子春》:“ 子春 爱生于心,忽忘其约,不觉失声云:‘噫!’”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应梦宝塔》:“梦白衣少年奉金塔,高三尺,光采照人,置其前方。顾盼咨嗟,塔与人俱不见,失声而寤。” 钱锺书 《猫》:“虽然见到些新鲜事物和排场,总不致失声咋舌,有伤身分的惊叹。”
失声的组词: 失的组词 声的组词
随声附和
suí shēng fù hè 解释 ◎ 随声附和 suíshēng-fùhè [echo what others say; chime in with others] 谓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朝中百官俱怕戴的权势,也随声附和。——《祖冲之》 尤可怪者,最有识见之客,亦作矮人观场。人言此本最佳,而辄随声附和。——清· 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 引用解释 谓自己无主见,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宋 魏了翁 《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人至於忠忱体国,真实任事,则图惟国事之济,言虑所终,事惟其是,而岂肯随声附和,以侥倖万一乎!”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宫殿》:“ 世宗 既改大礼,恚羣臣力争,遂改郊改庙,一切变易从新,并改殿名,大臣随声附和,举朝皆震慴不敢言。” 鲁迅 《呐喊·端午节》:“他两颊都鼓起来了,仿佛气恼这答案正和他的议论‘差不多’,近乎随声附和模样。”亦作“ 随声趋和 ”。 宋 孔炜 《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詁,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涛声
tāo shēng 解释 ◎ 涛声 tāoshēng(1) [rote]∶浪涛拍岸的声响 (2) [surf]∶听起来像拍岸浪声的某物,或被认为像拍岸浪声的某物
涛声的组词: 涛的组词 声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