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高清试卷
【2019-2020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19-2020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19年、天津试卷、滨海新区试卷、化学试卷、九年级上学期试卷、期中试卷、初中试卷
扫码查看解析
试卷题目
1.近年来,我国多地雾霾天气增多,下列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
  • A. 可吸入颗粒物
  • B. 二氧化碳
  • C. 二氧化氮
  • D. 二氧化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铁水铸锅
  • B. 蜡烛融化
  • C. 胆矾破碎
  • D. 火柴燃烧
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 A. 洁净的空气
  • B. 氧化镁
  • C. 液态氧
  • D. 氯酸钾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 A.
  • B.
  • C.
  • D.
5.次氯酸钙[化学式Ca(ClO)2]是一种常用的漂白剂,主要用于造纸工业纸浆的漂白和纤维织物的漂白。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 0
  • B. +1
  • C. ﹣1
  • D. +5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7.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 A. 硫原子
  • B. 氧原子
  • C. 氧分子
  • D. 二氧化硫分子
8.去西藏旅游,为避免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可适当自备氧气瓶,通过吸氧缓解缺氧症状。吸氧可以帮助人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
  • A. 氧气可以助燃
  • B.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 C. 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 D. 吸氧为人体提供适量氧气
9.下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药品有毒的图标是(  )
  • A.
  • B.
  • C.
  • D.
10.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B.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间间隔大小与温度有关
  • C. 6000L氧气可以压缩至40L的钢瓶中,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较大的间隙
  • D.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世界上最小的文字“中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11.下列有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 木炭充分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热
  • B. 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 C.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 D.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12.(多选)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物质,又能表示一个粒子的是(  )
  • A. 2Al
  • B. O2
  • C. Mg2+
  • D. Hg
13.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 A.
  • B.
  • C.
  • D.
14.(多选)根据化学方程式S+O2
点燃
SO2,得出的以下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 A. 该式子不仅表示反应物为硫和氧气,还表示生成物为二氧化硫
  • B. 该式子表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为1:1:1
  • C. 由该式子可知反应条件为点燃
  • D. 该式子表示反应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5.(多选)下列各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 自然界的物质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 B. 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所得固体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增大
  • C. 硫酸钾(K2S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D. 等质量的铁单质和镁单质相比较,铁单质所含原子个数比镁单质多
16.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含有①氮气②氖气③水蒸气④氧气等多种气体,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2)能用来炼钢的是      
(3)通电时能发出有色光的是      
(4)能使香脆的饼干变软的是      
17.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X、Y分别是            
(2)下列选项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一定不是化合物的是      (填序号)。
A.水B.品红C.氦气D.氯化钠
(3)贝壳、鸡蛋壳、石灰石等物质中都含有碳、氧、钙这三种元素。这三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4)硝酸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能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试写出硝酸铵的化学式      。硝酸铵受热分解时元素的种类      (填“改变”或“不改变”)。
(5)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填序号)
A.一定是纯净物B.一定是单质C.一定是混合物D.一定不是化合物

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固体药品一般存放在广口瓶中,取用粉末状药品一般用      或用纸槽代替;液体药品一般存放在      中,常用倾倒法取用。
(2)实验室取用药品要注意节约,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用最少量,固体药品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取用      mL。
(3)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常用      量出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检验氢气纯度时,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      (填“纯净”或“不纯”)。
(5)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19.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在氧气中燃烧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0.结合图回答问题。

(1)在F、Na、Ar三种元素中,最容易得到电子的元素为      (写名称)。
(2)写出钠离子的符号      
(3)写出氟与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4)氩气是由氩原子直接构成,常被用来作为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氩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      有关。
(5)①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图甲所示为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相邻的三种元素。
这三种元素均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②依据同一周期原子序数变化规律推断,铬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③一定条件下,锰单质(Mn)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锰(MnO),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1.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1)下列净化水的措施中,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      (填字母)。
A.静置沉淀B.吸附沉淀C.过滤D.蒸馏
(2)与漫灌相比,喷灌和滴灌的优点是      
(3)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检验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常用的试剂为      
(4)过滤是实验室分离可溶物和不溶物常用的操作。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下列选项中的      
A.烧杯B.玻璃棒C.铁架台D.漏斗
(5)铁丝燃烧时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需放少量水,是因为      
(6)净水器中常用到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7)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如图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海水制备淡水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2.请根据如图提供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a、b的仪器名称:a      ;b      
(2)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3)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装置为      (填字母)。
(4)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      (填“内焰”、“外焰”或“焰心”)。
(5)已知某气体密度大于空气,难溶于水。实验室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该从      (填“m”或“n”)通入。
23.如图所示电解水实验让我们从组成、结构、性质等角度认识水。

(1)组成:根据试管a、b中产生气体的组成,证明水是由      元素组成的。
(2)结构: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可推断出每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3)性质:在通电条件下水发生分解反应,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4)已知氢气燃烧生成水。当氢气、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气、氧气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
24.教学中红磷燃烧做过两次探究实验(如图)。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1)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      
(2)检查图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      
(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4)图B为测定燃烧前后质量变化。观察到反应前后天平      (填“平衡”或“不平衡”)。
(5)下列对两次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一致 B.两次实验均在密闭空间进行 C.两次实验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5.天然油酸(化学式:C18H34O2)对软化血管有一定效用,在人和动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食用油酸含量较高的食用油有益健康。请计算:
(1)一个油酸分子含有      个原子;
(2)油酸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填最简比);
(3)油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14.1g油酸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g。
26.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碳酸钙的方法制备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高温
CaO+CO2↑.计算:
(1)完全分解300g碳酸钙,同时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各多少克?
(2)氧化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查看全部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