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高清试卷
【2020-2021学年四川省雅安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20-2021学年四川省雅安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1年、四川试卷、雅安市试卷、语文试卷、八年级下学期试卷、期末试卷、初中试卷
扫码查看解析
试卷题目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 子(měi) 杂(róng) 旋(wò) 然而止(gā)
  • B. 辈(xíng) 寒(jìn) 裂(jūn) 怒不可(ē)
  • C. 然(piān) 皱(zhě) 默(jiān) 犬牙互(chā)
  • D. 刻(zhuàn) 绊(jī) 意(qiè) 怆幽邃(qiǎo)
2.下列四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 诲暗 彷徨 接踵而至 跚跚来迟
  • B. 蓦然 抉择 惊心动魄 名副其实
  • C. 翌日 归醒 周而复始 消声匿迹
  • D. 甜静 磅礴 豁然开郎 不修边幅
3.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自从有了书籍,就有了读书方法。梁启超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抄录或笔记,这种______________的办法笨是笨极了,真正做学问的人却总也离不了;陈寅恪读书,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眉上,这种___________的方法使他成为“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胡适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种_________ 的读书方法同时适用于科学与人文学科;朱自清则主张______________,特别推崇姚鼐的“放声疾读,久之自悟”。
  • A. 博览 质疑 诵读 精读
  • B. 精读 博览 质疑 诵读
  • C. 诵读 精读 博览 质疑
  • D. 质疑 诵读 精读 博览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们坚信教育是一件美好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原则。
  • B. 中学生群体中,总会出现的学生,他们的存在影响学生的团结。
  • C. 其实,读书和学习并不矛盾,是的。
  • D. 张三同学经常向老师问问题,这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记得当年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 B. 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在世界杯40强赛最后一场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 C. 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 D. 北京市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了2022年冬奥会对北京环境质量的要求。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们过苦日子时,他来了,我们过好日子时,他却走了。
  • B.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 C. 导演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他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者阎肃。
  • D. “谢谢你,”李老师说:“车快来了吧?”
7.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更要立志报效祖国。
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
④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
  • A. ②①③④
  • B. ②①④③
  • C. ③②①④
  • D. ③④①②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回延安》的作者是当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这首诗采用山西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使用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山西风情。
  • B. 《马说》是唐代韩愈的一篇杂文,“说”是“谈谈”的意思,是一种议论文体裁。全文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对统治阶级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抨击。
  • C.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出自《庄子》的成语有鹏程万里、越俎代庖、游刃有余和井底之蛙等。
  •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关雎》就属于“风”,而《蒹葭》属于“雅”。
9.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0.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1)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4)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5)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6)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7)可以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8)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9)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1)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1.阅读下面课外语段,完成后面小题一双脚上的修养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我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在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恶作剧式地在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上涂鸦。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脚下发出一阵“沙沙”的响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从上往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军绿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双脚,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眼里竟有泪光闪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却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的。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
12.用原文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3.下列句中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子非我,知我不知鱼之乐/得广厦千万间
  • B. 必先苦其心/便扶向路,处处
  • C.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猿则百叫无
  • D. 才美不外/渔人,乃大惊
14.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乃记之去(然后,就,顺接关系)
  • B. 宫使驱惜不得(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无意义)
  • C. 庄子与惠子游濠梁之上(介词,在)
  • D. 吏呼一怒(副词,什么)
15.对下面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A.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年岁已老,一是劳动的艰辛;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烧炭工作环境的恶劣。
  •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运用环境描写,通过“衣正单”与“愿天寒”的矛盾,深刻表现了卖炭翁极其困苦的生活处境。“可怜”二字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表达了对人物的深切同情。
  • C.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 D. 这首诗真实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典型地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特点;诗歌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叙事简洁完整,语言平易通俗。
16.阅读下面课内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节选)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医务工作者的最美逆行、公安干警的日夜坚守、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街串巷……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有过恐惧、有过担忧、有过难受……这样的经历既带给了我们思考,也让我们学会了很多。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学会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叙事清楚,描写生动,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查看全部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