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的组词
呼应
hū yìng 解释 ◎ 呼应 hūyìng(1) [echo;work in concert with] (2) 彼此声气相通 (3) 文章前后相照应 首尾呼应 引用解释 1.谓有叫有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有隔座目语者,有隔舟相呼应者。” 2.指响应;回响。 丁玲 《水》二:“她们记起了什么似的,喊着名字,四处来寻找她们的亲人。远远近近的呼应着,可是什么也听不清。”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幕:“群山在呼应,大地在欢腾。” 3.谓沟通。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心灵之间……比较容易互相呼应。” 4.犹应允,答应。 清 李渔 《意中缘·借兵》:“寒暄叙不成,直书情:友妻陷入豺狼穽,专望你提精劲,救娉婷,锄梟獍。夸言曾向良朋逞,急救我友相呼应。” 5.前后关联,互相照应。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造园》:“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望溪方 氏,摹仿 欧 曾 ,明于呼应顿挫之法。” 茅盾 《无题》一:“那一大段关于女主角的描写……我是处处有呼应,--嗯,处处有伏笔。” 6.比喻调度,指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乞专简大臣督师三省,庶呼应灵而事权一。”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上》:“国家虽已设海军衙门,而皮毛徒具,精义未讲,呼应不灵,规模未备,则犹未能言实效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孙文革命运动清方档案》:“在 煊 万不敢存五日京兆之心,而视 煊 者究不免有五日京兆之见,诚恐人心一懈,呼应即因之不灵。”
呼应的组词: 呼的组词 应的组词
呼吁
hū yù 解释 ◎ 呼吁 hūyù(1) [appeal;call on;urge] (2) 因痛苦而呼号求助 (3) 今指某项主张,公开要求大众的支持为呼吁 引用解释 1.大声呼喊,向人申述,以请求援助、支持、同情。语本 南朝 陈 徐陵 《檄周文》“吁地呼天,望佇哀救。” 清 周亮工 《祭毘陵吴太翁文》:“ 闽 民皆罢市呼吁抚军前,声且动地。”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四:“流亡青年舌敝唇焦地呼吁过武装民众。” 2.指呼声。 巴金 《关于<家>》:“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
呼吁的组词: 呼的组词 吁的组词
惊呼
jīng hū 解释 ◎ 惊呼 jīnghū[cry in fear] 以为怪异而大声呼喊 失声惊呼 引用解释 亦作“ 惊嘑 ”。 吃惊地叫喊。 唐 韩愈 《南山诗》:“惊呼惜破碎,仰喜呀不仆。” 宋 张耒 《祭晁无咎文》:“九月庚寅,闻讣于 陈 ,惊呼号天,烦寃靡伸。” 宋 岳珂 《桯史·日官失职》:“ 嘉定 己巳五月辛亥,余里居晚浴,散步西圃,暝色将至。从行一僮,忽卬而惊嘑,视之,亦一星,大小如 京口 所见。”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其母於室内闻其惊呼,急趋视之。” 碧野 《雪路云程·飞越冰峰》:“‘那缺口多么高呵!’我惊呼起来。”
惊呼的组词: 惊的组词 呼的组词
气呼呼
qì hū hū 解释 ◎ 气呼呼 qìhūhū[in a huff] 怒气冲冲地,生气地 引用解释 1.生气时呼吸急促的样子。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江泰 登时甩开手, 曾文彩 目瞪口张地望着他。他手握着一束钞票,气呼呼地乱指。”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 朱老爷 把眼睛一楞……气呼呼地说。” 2.大声喘气的样子。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我﹞平时没有锻炼,爬了三五十级就气呼呼的,两条腿一步重一步了。”
气呼呼的组词: 气的组词 呼的组词
呜呼
wū hū 解释 ◎ 呜呼 wūhū(1) [alas;alack]∶对不幸的事表示叹息、悲痛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2) [die]∶指人丧命 呜呼哀战 引用解释 亦作“ 呜乎 ”。亦作“ 呜虖 ”。 1.叹词。表示悲伤。《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虏既卒叛盟,而君竟坐贬死。呜呼!可哀也已!” 鲁迅 《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2.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书·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汉书·武帝纪》:“麟凤在郊藪, 河 洛 出图书。呜虖,何施而臻此与!” 颜师古 注:“虖读曰呼。呜呼,叹辞也。”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呜呼孝廉谁可比!” 清 戴名世 《戴氏宗谱序》:“呜乎!此先王之所以为平天下之要道也歟!” 冰心 《离家的一年》:“呜呼,‘每逢佳节倍思亲’。” 3.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 宋 张镃 《临江仙》词:“纵使古稀真箇得,后来争免呜呼。”《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只见街上人纷纷而过,多有説这老和尚,可怜半月前还听得他念经之声,今早呜呼了。” 叶君健 《火花》一:“他想,如果他这样熬到天亮,就是不一命呜呼,也会半死。” 4.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 三国 魏 曹植 《平原懿公主诔》:“帝用吁嗟,呜呼失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叶榆河》:“郡有 叶榆县 ,县西北八十里有 弔鸟山 ,众鸟千百为羣,甚会呜呼啁哳。” 宋 文天祥 《六歌》之五:“风花飞坠鸟呜呼,金茎沆瀣浮污渠。”
呜呼的组词: 呜的组词 呼的组词
遥相呼应
yáo xiāng hū yìng 解释 ◎ 遥相呼应 yáoxiāng-hūyìng[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over a distance;echo from afar] 远远地互相配合、照应 引用解释 亦作“遥呼相应”。 谓远远地互相照应,配合。《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 蒙古 尽驱其家属来攻,父子兄弟,往往遥呼相应,由是人无固志,故所至郡邑皆下。” 孙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六章:“过道里的学生们,跟着喊起了爱国的口号,唱起了爱国的歌曲,和远远大门外学生们的摇旗呐喊的声音,遥相呼应。”
招呼
zhāo hū 引用解释 1.用言语、手势或其他方式招引、呼唤。 唐 赵嘏 《十无诗寄桂府杨中丞》:“东省南宫兴不孤,几因诗酒谬招呼。” 宋 苏轼 《新酿桂酒》诗:“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老残游记》第二十回:“派人到省城里招呼个大戏班子来,并招呼北柱楼的厨子来,预备留 老残 过年。”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一章:“我在屋子里招呼了一声,他竟没有听见。” 2.招附;招抚。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 肜 乃思所以离间二寇,以分其势。招呼 鲜卑 ,示以财利。”《三国志·蜀志·诸葛诞传》:“后 毌丘俭 、 文钦 反,遣使诣 诞 ,招呼 豫州 士民。” 3.用言语、点头、招手、行礼等方式表示问候。《老残游记》第二回:“这一羣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 老孙头 接二连三地跟从 元茂屯 出来的赶车的招呼,问长问短,应接不停。” 4.照料;关照;照管。《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我想着受主子恩典,又招呼了你这么大,撂下走了,天良何在?”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我跟车间的姐妹说一声,有啥动静,她们会来招呼你的。” 李季 《五月端阳》三四:“几十里路上请医生,全村人招呼着一个伤员。” 赵树理 《小经理》:“你慢慢养着吧,不要着急,合作社的事情我暂且招呼几天!” 5.接待;应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侄少爷来到,本该要好好的招呼;因为老爷今日出门……等老爷回来时,再请少爷来罢。” 叶紫 《行军掉队纪》五:“这山坳里十多家店家,就只有他家的生意兴盛。招呼好,饭菜好,并且还能够保险客人平安。”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章:“ 剑平 的职务是站立柜台招呼顾客。” 6.扶持;抬举。 赵树理 《李有才板话》九:“ 小元 他原来是你们招呼起来的人,只要 恒元 一倒,还有法子叫他变过来。”
招呼的组词: 招的组词 呼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