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组词
爆竹
bào zhú ◎ 爆竹 bàozhú[firecracker] 古时用火烧竹,毕剥有声,火花迸裂,称为爆竹。今人用纸卷火药,点燃发响,也称爆竹,或称爆仗(1).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也叫“爆仗”、“炮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 唐 刘禹锡 《畬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宋 王安石 《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靂声。” 鲁迅 《伪自由书·电的利弊》:“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 中国 却用它做爆竹敬神。”(2).供燃爆用之竹。 唐 元稹 《生春》诗之十三:“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清 戴名世 《游吼山记》:“从者试烧爆竹取声,水激石怒,天地若裂。”
爆竹的组词: 爆的组词 竹的组词
成竹在胸
chéng zhú zài xiōng 解释 ◎ 成竹在胸 chéngzhú-zàixiōng[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引用解释 画竹子以前,心中先已有竹子的形象。语本 宋 苏轼 《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鶻落,少纵则逝矣。”后以喻处理事情之前心里早有通盘的考虑和打算。《老残游记》第六回:“先生必有成竹在胸,何妨赐教一二呢?” 柳亚子 《纪梦》诗序:“老谋深算,成竹在胸。” 邹韬奋 《经历》十:“这样,他们在落笔的时候,便已有‘成竹在胸’、‘左右逢源’的形势。”亦省作“ 成竹 ”。 清 郑燮 《题画·竹》:“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柯灵 《香雪海·从<秋瑾传>说到<赛金花>》:“有成竹无成竹,应作如是观。”参见“ 胸有成竹 ”。
翠竹
cuì zhú 引用解释 绿竹。 南朝 齐 谢朓 《游后园赋》:“积芳兮选木,幽兰兮翠竹。” 唐 鲍溶 《云溪竹园翁》诗:“硠硠云溪里,翠竹和云生。” 明 何景明 《过马溪田村居》诗:“宛宛清河曲,团团翠竹村。” 叶圣陶 《线下·金耳环》:“绿意弥漫的原野在两旁平转;时时有一丛深树或翠竹一闪而过,标识着那里有村落。”
翠竹的组词: 翠的组词 竹的组词
敲竹杠
qiāo zhū gàng 解释 ◎ 敲竹杠 qiāo zhúgàng[fleece] 利用别人的短处或不利地位,从中渔利 布置得花花绿绿的小客栈,房客明明知道到那里就要被敲竹杠 引用解释 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索取财物,或抬高价格。《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兄弟敲竹槓,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槓不成?”亦作“ 敲竹杠 ”。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木刻纪程》是用原木版印的,因为版面不平,被印刷厂大敲竹杠,上当不浅。” 丁西林 《三块钱国币》:“这样的三间破房子,一个月要四十块钱的房租。打仗以前,连四块钱都没有人要,简直是硬敲竹杠!” 见“ 敲竹槓 ”。
敲竹杠的组词: 敲的组词 竹的组词 杠的组词
势如破竹
shì rú pò zhú 解释 ◎ 势如破竹 shìrúpòzhú[smash into the enemy territory like splitting a bamboo] 形势就像劈竹子。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 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 宋· 王懋《韩信之幸》 引用解释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后因以“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帝未决,使人諭指於 弘肇 ,曰:‘兵已及此,势如破竹,可进不可退。’”《水浒传》第九九回:“ 关胜 等众,乘胜长驱,势如破竹,又克了 大谷县 。”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九:“上万农民拿起武器,势如破竹,不管 潘一豹 有多大力量,也抵挡不住了。”亦作“ 势如劈竹 ”。《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曹操 将得胜之兵,杀入城中,势如劈竹。”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解释 ◎ 胸有成竹 xiōngyǒu-chéngzhú[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hand;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s;have a contrivance ready] 胸有成算。比喻作事之先已有成算在胸 岂知皮匠胸有成竹,早把火刀、火石摸在手中,一敲就着。——清· 李绿园《岐路灯》 引用解释 宋 苏轼 《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鶻落,少纵则逝矣。” 宋 晁补之 《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诗:“ 与可 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以“胸有成竹”比喻作事之先已有成算在胸。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胸有已成之竹,山无难劈之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但是看 承辉 的神情,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 苏曼殊 《绛纱记》:“余鞠躬谢不敏,不知余舅父胸有成竹矣。” 峻青 《海啸》第三章:“ 老宫 相信,这件事, 大老姜 早在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就深思熟虑过了,而且已经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