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组词
名字
míng zì 解释 ◎ 名字 míngzi (1) [name] (2) 人的称号。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3) 事物的名称 一所学校的名字 引用解释 1.人的名与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 孔颖达 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楚辞·刘向<九叹·逢纷>》:“齐名字於天地兮,并光明於列星。” 王逸 注:“谓名 平 字 原 也。”《北史·陆俟传》:“初, 爽 之为洗马,常奏 文帝 云:皇太子诸子未有嘉名,请依《春秋》之义,更立名字。”《说文解字·又部》“叚” 清 段玉裁 注:“古多借瑕为叚。 晋 士文伯 ,名 匈 ,字 伯瑕 ; 楚 阳匈 , 郑 駟 乞 ,皆字 子瑕 。古名字相应,则瑕即叚也。” 2.指姓名。 唐 窦梁宾 《喜卢郎及第》诗:“手把红笺书一纸,上头名字有郎君。”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拚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 3.名称;名号。《东观汉记·马援传》:“天下反覆自盗名字者,不可胜数。”《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有金银校具,锦绣诸帽数十种,各有名字。”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 唐 自 天寳 之后,大乱相乘,盗窃名字、跨据藩镇者接踵。” 丁玲 《母亲》:“因为是条很小的溪流,又不顺着大道,就没有什么人留心它,名字更是没有一定的。” 4.命名;称其名。《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人﹞服青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名字。” 5.犹名誉;名声。《汉书·陈遵传》:“ 竦 博学通达,以廉俭自守,而 遵 放纵不拘…… 哀帝 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 五代 齐己 《答陈秀才》诗:“他年立名字,笑我老双林。” 宋 苏轼 《省试宗室策问》:“罢朝请而走郡县,释膏粱而治簿书者,固不为少,然名字暴著,可以追配古人者,盖未之见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时 粤中 有 北田 五子,亦称五先生……皆以声应气求,相从讲学,有名字於世。” 6.即名词。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名字》:“名字所以名一切事物者,省曰‘名’。”
名字的组词: 名的组词 字的组词
排字
pái zì 解释 ◎ 排字 páizì[compose;typesetting] 按照原稿把[铅字]植入排字盘中 引用解释 1.谓书法逐字排列匀整,缺乏气韵。 宋 米芾 《海岳名言》:“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 海岳 各以其人对,曰: 蔡京 不得笔; 蔡卞 得笔而乏逸韵; 蔡襄 勒字; 沉辽 排字。” 2.按稿本以活字排版。 元 王祯 《农书·杂录》:“雕木板为字……然后排字作行,削竹夹之。” 巴金 《新生》:“何苦化费这些钱,何苦耗费排字工人底时间?”
排字的组词: 排的组词 字的组词
拼音字母
pīn yīn zì mǔ 解释 ◎ 拼音字母 pīnyīn zìmǔ(1) [phonetic alphabet]∶组成拼音文字的字母 (2) [phonetic letters]∶英文26个拼音字母 引用解释 1.拼音文字所用的字母。 2.专指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来为汉字注音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
签字
qiān zì 解释 ◎ 签字 qiānzì[sign] 亲笔签名 我要你们全都签字 引用解释 犹签名。多指在文件或纪念物品上亲笔写上自己的名字。 丁玲 《梦珂》三:“ 张寿琛 拿来一张合同要她签字,她还没有看明里面的意思,就糊里糊涂的签上了。” 巴金 《中国人》:“气氛和在新安江饭店里差不多,找我们签字。”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四章:“当这几位新认识的朋友,正在彼此签字留念时, 孙亮 已从那边兴冲冲地赶来。”
签字的组词: 签的组词 字的组词
铅字
qiān zì 解释 ◎ 铅字 qiānzì[type] 即活字,用来印刷各种字体,通常用金属制作的长方块 引用解释 用铅、锑、锡合金铸成的印刷或打字用的活字。
铅字的组词: 铅的组词 字的组词
十字
shí zì 引用解释 1.指物呈“十”字形。《晋书·何曾传》:“﹝ 曾 ﹞务在华侈……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南朝 梁 吴均 《行路难》诗之三:“君不见西陵田,纵横十字成陌阡。”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寄贺迁拜之什》诗:“三花秀色通书幌,十字春波绕宅墙。”《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问到 陈乾娘 门首时,十字儿竹竿封着门。” 2.十个字。参见“ 十字格 ”。
十字的组词: 十的组词 字的组词
识字
shí zì 解释 ◎ 识字 shízì[become literate] 认识文字 引用解释 1.认识文字。《宋书·沉庆之传》:“ 庆之 手不知书,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 庆之 曰:‘臣不知书,请口授 师伯 。’”《水浒传》第三七回:“如今哥哥去时,小弟寄一封书去。只是不识字,写不得。” 夏衍 《懒寻旧梦录·从辛亥到“五四”》:“因为我识字,能记账,那位管事说,老板正要请一位记账的人。” 2.谓知晓文字音义,精于训诂。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阿买 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钱仲联 集释:“ 阿买 既能书八分,则公谓之不识字者,不识文字之形义耳,非如世俗之所谓不识字也。”《说郛》卷二九引 宋 叶梦得 《岩下放言·扬雄好奇》:“ 扬雄 能识字,亲作《训纂》、《方言》。《训纂》已不復见,而《方言》尚存。” 清 方文 《寄怀齐方壶》诗:“ 扬雄 识字惟 桓谭 , 太白 知心仅 杜甫 。”
识字的组词: 识的组词 字的组词
十字路口
shí zì lù kǒu 解释 ◎ 十字路口 shízì lùkǒu[cross-road] 纵横两条路交叉的地方,比喻面临重大问题时需要对去向作出抉择的境地 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引用解释 1.街道或道路纵横交叉的地方。《水浒传》第三回:“﹝ 鲁提辖 ﹞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大叫道:‘ 张大哥 ,你如何在这里?’拦腰抱住,扯离了十字路口。”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 武震 ﹞每逢喝醉,就要立在十字路口骂大街。”亦省称“ 十字口 ”。 沙汀 《凶手》:“在十字口的鼓楼下面,断腿天兵被几个拉夫的天兵兜围住了。” 2.比喻社会生活中不同道路的交集点。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郭小川 《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诗:“你们不是普通的农民,一天也不容许你们在十字路口上停留不进。”亦省称“ 十字口 ”。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二:“他是一位久经锻炼的干部……可是谁能想到,这样的人,目下却在人生道路的十字口毫无主意地转游?”
数目字
shù mù zì 引用解释 数字。表示数目的符号。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见在 绍兴 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 茅盾 《陀螺》:“这可以用数目字来求得的。”
数目字的组词: 数的组词 目的组词 字的组词
数字
shù zì 解释 ◎ 数字 shùzì[numeral;figure;digit] 数目字;表示数目的符号 引用解释 1.若干字。《南史·任昉传》:“﹝ 王俭 ﹞乃出自作文,令 昉 点正, 昉 因定数字。” 宋 翁元龙 《瑞龙吟》词:“雁横阵,数字向人佣写,暗云难认。” 2.表示数目的文字。汉字的数字有小写大写两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小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是大写。 3.表示数目的符号。如 阿拉伯 数字、 苏州 码子。 4.数量;数目。 韩北屏 《非洲夜会·奴隶和奴隶海岸》:“黑 非洲 损失了将近两亿人口,这真是一个令人毛发竖立的数字。”
数字的组词: 数的组词 字的组词
宋体字
sòng tǐ zì 引用解释 宋 代雕版印书通用的字体,结构方正匀称,后世称“宋体字”。 明 末演变为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印刷体,仍称宋体,俗称老宋字,是现代通行的印刷字体。另有横竖笔划都较纤细的字体,称为仿宋体,亦为常用印刷体的一种。
宋体字的组词: 宋的组词 体的组词 字的组词
题字
tí zì 解释 ◎ 题字 tízì(1) [inscription;autograph]∶为留纪念而写上的字 书上有作者亲笔题字 (2) [inscrbe]∶留作纪念而写字 引用解释 1.对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为留纪念而写上字。 唐 卢照邻 《悲昔游》:“题字于 扶风 之柱,繫马于 驪山 之松。”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水木明瑟轩即事》:“煮茗然双鼎,摊书占一斋,写碑金石録,题字水松牌。”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一个画画,一个题字,真是才子佳人,天生的一对。” 2.指为留纪念所题写的字。 唐 李邕 《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嘉寺之旁,立名宠圣札之题字。” 宋 梅尧臣 《得曾巩附永叔书》诗:“袖衔藤纸书,题字远已认。”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城与年》倒并不急……因为这不过为了图上的题字而已。”
题字的组词: 题的组词 字的组词
文字
wén zì 解释 ◎ 文字 wénzì (1) [characters;script]∶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writing]∶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written language]∶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documents]∶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secret letter]∶密信 得此文字 引用解释 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古代多指单字。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俊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按,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 唐 韩愈 《读<鹖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小学》:“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於异地,留於异时,於是乎书之为文字。”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歷岁时,且由众手,全羣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説也。” 2.连缀单字而成的诗文。 唐 孟郊 《老恨》诗:“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雷 则云作文字无句法,委靡不振,不足规。”《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几个考学,看了舍亲的文字,都许他京解之才。”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 3.指诗文中的文辞、词句。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搜奇抉怪,雕鏤文字,与韦布里閭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釐分寸。” 4.公文;案卷。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今后贼界差人齎到文字,如依前僭伪,立便发遣出界,不得收接。”《宣和遗事》前集:“有那押司 宋江 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 石碣村 ,报与 晁盖 几个。”《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各路州县接得文字,得知 韩王 被虏,诸将皆亡,未免具降书投降。”《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钱大尹 看罢,即时教押下一箇所属去处,叫将 山前行 山定 来。当时 山定 承了这件文字。” 5.指奏疏或札子。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熙寧 初议新法,中外惶骇, 韩魏公 有文字到朝廷, 裕陵 之意稍疑。”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韩琦》:“一日,入札子,以山陵有事取覆,乞晚临,后上殿独对,谓官家不得惊,有一文字须进呈,説破只莫泄。”
文字的组词: 文的组词 字的组词
误字
wù zì 引用解释 错字;别字。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因误字而误改例》:“凡遇误字则宜改正,乃有改之不得其字而益以成误者。”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八月》在下月五日以前,准可看完,只能随手改几个误字,大段的删改,却不能了。”
误字的组词: 误的组词 字的组词
写字
xiě zì 引用解释 1.书写文字,题字。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賚尔大砚一面,纸笔副之,可以临文写字,对真受言。” 唐 高骈 《寄鄠杜李遂良处士》诗:“池边写字师前辈,座右题铭律后生。” 宋 文同 《可笑口号》之三:“可笑此公何太惑,读书写字到三更。” 赵树理 《金字》:“一天,镇长交给我一卷缎子和一包泥金,要我替他写字。” 2. 明 代职司抄写的低级官员。 明 王琼 《双溪杂记》:“以此有不待缺而陞者,如……医士出身陞至太医院使,写字出身,在内阁书办,陞至编脩。”
写字的组词: 写的组词 字的组词
写字台
xiě zì tái 解释 ◎ 写字台 xiězìtái[writing desk;chest of drawers] 一种常带坡形书写面的桌子;亦指一种装有书写材料并带一个书写台面的手提箱
写字台的组词: 写的组词 字的组词 台的组词
咬文嚼字
yǎo wén jiáo zì 解释 ◎ 咬文嚼字 yǎowén-jiáozì[literarism;chop logic;pay excessive attention to wording] 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引用解释 亦作“ 咬文嚙字 ”。亦作“ 咬文啮字 ”。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二折:“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不中吃,不中使……又则道俺咬文嚼字。”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明 无名氏 《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清 朱焘 《北窗呓语》:“酒场遇不读书人,所行觴政,切不可咬文啮字,兼以诗词困人。”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儒林外史》第九回:“﹝ 杨执中 ﹞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画脚的不服。” 胡适 《<水浒传>考证》:“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啮字的评文,但我却又有点‘考据癖’。”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不求甚解》:“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一字
yī zì 引用解释 1.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 《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一字的组词: 一的组词 字的组词
造字
zào zì 引用解释 创造文字。《汉书·艺文志》:“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北朝 丧乱之餘,书迹鄙陋,加以专輒造字,猥拙甚於 江 南。”
造字的组词: 造的组词 字的组词
逐字
zhú zì 解释 ◎ 逐字 zhúzì[word for word] 一字挨一字地 那种气人的、不可原谅的逐字记录谈话的习惯 引用解释 一字一字地。《魏书·术艺传·江式》:“詁训假借之谊,僉随文而解;音读 楚 夏 之声,并逐字而注。”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我的译《苦闷的象征》,也和现在一样,是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的。”
逐字的组词: 逐的组词 字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