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的组词
碑刻
bēi kè ◎ 碑刻 bēikè[inscriptions on a tablet] 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碑帖。亦指有文字的碑石。《隶释·汉石经<论语>残碑》 宋 洪适 释:“观遗经字画之妙,非 蔡中郎 辈不能为,以 黄初 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 魏 人笔力可到!”《宋史·吕文仲传》:“ 太平兴国 中,上每御便殿观古碑刻,輒召 文仲 与 舒雅 、 杜镐 、 吴淑 读之。” 清 顾炎武 《北岳辨》:“ 宋 初,庙为 契丹 所焚, 淳化 二年重建,而 唐 之碑刻未尝毁。”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金石文字》:“ 孙渊如 观察尝言:‘吾如官御史,拟请旨著地方官吏保护天下碑刻。’”
碑刻的组词: 碑的组词 刻的组词
此刻
cǐ kè 解释 ◎ 此刻 cǐkè[this] 现在这个时候 引用解释 这时候。《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家叔此刻恰好在舍,何不竟请一会?” 鲁迅 《<二心集>序言》:“讲了些什么,此刻连自己也记不清了。”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孩子才几个月,正要娘呢!也许此刻就在那里哭着笑着寻妈妈!”
此刻的组词: 此的组词 刻的组词
雕刻
diāo kè 解释 ◎ 雕刻 diāokè[engrave;carve] 在金属、木材、石头等上面刻出图形、装饰 引用解释 1.在木、石、骨、金属上刻镂。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湍水》:“説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雕刻百工,鑪捶万物。”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樊川集》:“予旧藏 杜牧之 《樊川集》二十卷,后见 徐建庵 所藏 宋 版本,雕刻最精。” 2.指雕刻品。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园中菜花悉成荷华,仍各有一佛坐於花中,形如雕刻。”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十三日》:“街头充塞着洋货,纯粹的 印度 货以手工品为多,象牙雕刻,沉香匣,漆花皮箧,触目皆是。” 朱自清 《欧游杂记·威尼斯》:“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 3.喻刻意修饰文辞。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 金 元好问 《秦略》:“诗尚雕刻,而不欲见斧凿痕。” 清 沉德潜 《明诗别裁集·李梦阳诗序》:“ 空同 五言古,宗法 陈思 康乐 ,然过於雕刻,未极自然。” 4.犹砥砺。《清史稿·礼志一》:“纵其间淳浇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随时以树之范。”
雕刻的组词: 雕的组词 刻的组词
尖刻
jiān kè 解释 ◎ 尖刻 jiānkè[acridity;acrimonious;biting;caustic] 说话尖酸,待人冷酷、苛求 言语尖刻 引用解释 1.犹深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九·月泉吟社》:“诗传者六十人,清新尖刻,别自一家。” 2.尖利;刻薄。 鲁迅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我自己知道,在 中国 ,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 赵树理 《“锻炼锻炼”》:“ 王盈海 说话要比 王聚海 、 王镇海 都尖刻。” 宗璞 《红豆》:“‘再见,我的 玫 !我的女诗人!我的女革命家!’他最后几句话,语气非常尖刻。”
尖刻的组词: 尖的组词 刻的组词
尖酸刻薄
jiān suān kè bó 解释 ◎ 尖酸刻薄 jiānsuān-kèbó[tartness;be tart and mean;be bitterly sarcastic] 说话的刁钻苛刻 措词带有尖酸刻薄的味道
即刻
jí kè 解释 ◎ 即刻 jíkè[at once;instantly;immediately;at once;right away] 立即;马上;在很短时间之内 即刻撤兵。——《广东军务记》 即刻开始工作 引用解释 立刻。《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倘若妈妈失信不许,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 沈从文 《灯》:“因为恐怕我不能即刻回家,她就走了。”
即刻的组词: 即的组词 刻的组词
精雕细刻
jīng diāo xì kè 解释 ◎ 精雕细刻 jīngdiāo-xìkè[work at sth.with great care] 精心雕琢,细致刻画。比喻严谨的创作风格和刻意追求完美的精神
刻板
kè bǎn 解释 ◎ 刻板 kèbǎn(1) [cut block for printing]∶印刷用的雕刻底板 刻板印刷 (2) [mechanical;inflexible]∶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 引用解释 1.亦作“ 刻版 ”。雕板(印书)。《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 蜀 毋昭裔 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 宋 司马光 《答新知磁州陈大夫游古书》:“前岁 公廙 校正先集,欲刻板摹之,广传於世。”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一节:“中华民族……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 2.比喻因循;呆板。《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一年之内,我一个生日,我们贱内一个生日,这两个生日,是刻板要做的。” 茅盾 《有志者》四:“再捧着头,再点着烟,再到床上躺一会。这是刻板的。”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一:“极端的刻板,极端的单调。”
刻板的组词: 刻的组词 板的组词
刻薄
kè bó 解释 ◎ 刻薄 kèbó(1) [cutting;harsh;caustic;mean;acrimony]∶待人处事挑剔、无情 那个人为人奸狡诡谲,残忍刻薄 刻薄话 (2) [make a illegal cut;deduct illegally]∶克扣 实知留后,刻薄军士衣食,军士怨叛。——《旧唐书·李实传》 引用解释 1.冷酷无情。《史记·商君列传论》:“ 商君 ,其天资刻薄人也。” 司马贞 索隐:“刻,谓用刑深刻。薄,谓弃仁义,不悃诚也。”《周书·儒林传·乐逊》:“夫政之於民,过急则刻薄,伤缓则驰慢。”《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张委 ﹞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姦狡诡譎,残忍刻薄。” 巴金 《秋》三九:“她又不是没有钱,做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刻薄?” 沈从文 《泥涂》:“你不要说那种看不起我们的刻薄话。” 柯灵 《香雪海·我们曾经生活在泥淖里》:“最后听到 独眼龙 刁钻刻薄的一席话,才把她送上死路。” 2.克扣;刻剥。《旧唐书·李实传》:“ 实 知留后,刻薄军士衣食,军士怨叛。”
刻薄的组词: 刻的组词 薄的组词
刻不容缓
kè bù róng huǎn 解释 ◎ 刻不容缓 kèbùrónghuǎn[allow of no delay;brook no delay;demand immediate action] 急迫之极,一刻不能迟缓 刻不容缓的任务 引用解释 片刻不容耽搁。比喻情势紧迫。《清史稿·高宗纪一》:“ 江 南水灾地亩涸出,耕种刻不容缓。”《镜花缘》第四十回:“至胎前产后以及难产各癥,不独刻不容缓,并且两命攸关。” 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军事问题》:“我们红色地方武装的扩大,更是刻不容缓。”
刻度
kè dù 解释 ◎ 刻度 kèdù(1) [graduation]∶量具和仪表等上所刻或画的表示量值大小的记号和这些记号的总称 (2) [graduated]∶有这些记号的 刻度瓶 引用解释 量具或仪表等器具上所刻或所画表示尺寸、电压、温度等量的大小的条纹。
刻度的组词: 刻的组词 度的组词
刻工
kè gōng 引用解释 1.指从事雕版的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大约刻工是不专属于某一纸店的,正如来札所测,不过即使专属, 中国 也竟可糊涂到不知其真姓名。” 2.雕版的技术。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我的意见,以为刻工粗拙者也可以收入一点。”
刻工的组词: 刻的组词 工的组词
刻骨
kè gǔ 解释 ◎ 刻骨 kègǔ[ingrained;deep-rooted;deep-seated] 形容永难忘记 刻骨仇恨 引用解释 1.形容深切难忘。《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 清 支机生 《珠江名花小传·亚柳》:“花底私盟曾刻骨,日间戏语已销魂。” 2.谓恩怨极深。 徐迟 《牡丹》七:“那压抑在她内心多少年的痛苦,第一次被唤醒。十七年的刻骨仇恨,第一次意识到了。” 3.比喻搜肠刮肚地寻思。 唐 刘得仁 《陈情上知己》诗:“刻骨搜新句,无人悯白衣。” 4.形容刑法严酷。 宋 苏轼 《志林》之七:“ 秦 之所以富强者, 孝公 务本立穡之效,非 鞅 流血刻骨之功也。”
刻骨的组词: 刻的组词 骨的组词
刻骨铭心
kè gǔ míng xīn 解释 ◎ 刻骨铭心 kègǔ-míngxīn[be engraved in the bones and imprinted on the heart;remember with gratitude constantly and forever] 指牢记心底 引用解释 亦作“ 刻骨鏤心 ”。 喻永志不忘。多用于表达感激之情。语本 唐 李白 《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万万人感恩知德,刻骨铭心。”《水浒传》第八十回:“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保。”《西游记》第八七回:“那郡侯闻言,急忙行礼道:‘ 孙老爷 説那里话!今此一场,乃无量无边之恩德……虽刻骨鏤心,难报万一。’”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这些年来,我见到和听到的,亲身体验到的,甚至刻骨镂心的,是另一种现实,另一种生活。”
刻画
kè huà 解释 ◎ 刻画 kèhuà(1) [carving and painting]∶雕刻和绘画 塔之基层四方各有一门,门楣原有刻画。——郭沫若《游西安》 (2) [depict;portray]∶精细地描摹,塑造 刻画入微 刻画英雄人物形象 引用解释 1.雕刻绘画。《韩非子·诡使》:“而綦组、锦绣、刻画为末作者富。” 郭沫若 《游西安》:“塔之基层四方各有一门,门楣原有刻画。” 2.谓精细地描摹,塑造。 唐 杜甫 《白盐山》诗:“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 宋 曾巩 《东津归催吴秀才寄酒》诗:“心知万事难刻画,惟有醉眠知不忝。” 宋 苏轼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柯灵 《香雪海·我们曾经生活在泥淖里》:“剧中着力刻画的,是一家下等客店里的众生相。” 3.指过分地雕琢字句。 宋 曾巩 《<强几圣文集>序》:“气质浑浑,不见刻画,远近多称诵之。” 清 王韬 《蘅花馆诗录·自序》:“窃见今之所为诗人矣,撦撏以为富,刻画以为工。”
刻画的组词: 刻的组词 画的组词
刻划
kè huá 引用解释 1.雕刻;刻印。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南山逼冬转清瘦,刻划圭角出崖窾。”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三官保》:“乃于股上刻划至骨,吱吱有声。” 杨树达 《文言语法》上编第一章一:“在 周 秦 时代,纪录语言是件艰巨的工作,得用刀在竹简、木片上刻划,用漆在布帛上书写。” 丁玲 《田家冲》一:“天为彩霞染着,对门山上的树丛,都变成深暗色了,浓重的、分明的刻划在那透明的、绯红的天上。” 2.用文字等描摹表现。 宋 秦观 《会稽唱和诗序》:“其事核,其理富,故语与气俱足,不待繁於刻划之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 初白 诗又嫌其白描太多……至与 竹垞 《水碓联句》、《观造竹纸联句》,各搜典故,运用刻划,工力悉敌。”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第七编第二章第三节:“﹝《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
刻划的组词: 刻的组词 划的组词
苛刻
kē kè 解释 ◎ 苛刻 kēkè[onerous;harsh] [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 这些条件太苛刻,没法谈下去 引用解释 严厉刻薄。《韩非子·内储说下》:“大不事君,小不事家,以苛刻闻天下。”《汉书·成帝纪》:“崇宽大,长和睦,凡事恕己,毋行苛刻。” 宋 苏轼 《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 德宗 以苛刻为能,而 贄 諫之以忠厚。” 茅盾 《春蚕》四:“原来那三十多九水路远的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洋种茧一担只值三十五元,土种茧一担二十元,薄茧不要。”
苛刻的组词: 苛的组词 刻的组词
刻苦
kè kǔ 解释 ◎ 刻苦 kèkǔ(1) [assiduous;hard-working;strenuous]∶勤奋努力;不怕吃苦 刻苦学习 (2) [be simple and frugal] [生活]∶俭省 生活刻苦 引用解释 1.(研读)勤苦。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三》:“读书於 麻姑山 ,刻苦肄习。”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五章:“这个同志三八年入党,在游击组里出生入死,又刻苦地学到了文化。” 2.(生活)艰苦。《新五代史·杂传·冯道》:“ 道 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 吴祥 ﹞既自力学问充其业,又率其弟务刻苦养其亲。”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为了要节省刻苦,把好的东西一概不吃不用。” 3.(诗文)艰涩。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 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懽。”
刻苦的组词: 刻的组词 苦的组词
刻意
kè yì 解释 ◎ 刻意 kèyì(1) [control one's desire]∶克制欲望 刻意,则行不肆 (2) [sedulously;painstakingly;with intensive attention]∶用上全部心思 刻意求工 刻意求精 引用解释 1.克制意志。《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 陆德明 释文:“谓削意令峻也。”《后汉书·党锢传序》:“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 李贤 注:“刻意,刻削其意不得自恣也。” 2.潜心致志;用尽心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才颖之士,刻意学文。” 宋 文天祥 《知韶州刘容斋墓志铭》:“早刻意词科,书无不读。”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金陵 曹淡泉 秀才,以‘一夕春风煖,吹红上海棠’一联,为予所赏;遂刻意为诗。” 柯灵 《香雪海·团圆》:“她并不刻意修饰,可是整整齐齐,有模有样。”
刻意的组词: 刻的组词 意的组词
刻舟求剑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 刻舟求剑 kèzhōu-qiújiàn[be stubbornly unimaginative as the man who marked the boat to find his lost sword;take measures without regard to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 比喻看问题做事情死板不灵活,不知情随势变 引用解释 《吕氏春秋·察今》:“ 楚 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契,一本作“ 刻 ”。后因以“刻舟求剑”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宋 陆游 《谢梁右相启》:“刻舟求剑,固匪通材。”《红楼梦》第一二○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夏衍 《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正视我国当前迅速变化的实际,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