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组词
表笔
biǎo bǐ 测试仪表上用来接触被测物的笔状物。也叫表棒。
表笔的组词: 表的组词 笔的组词
笔答
bǐ dá 书面回答。多指考试。如:笔答试题。
笔答的组词: 笔的组词 答的组词
笔调
bǐ diào ◎ 笔调 bǐdiào[tone;style] 文章的风格、情调讽刺的笔调通俗的笔调文章的格调。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鲁迅 杂感的特点,在那时特别显露那种经过私人问题去照耀社会思想和社会现实的笔调。” 聂绀弩 《创作口号与联合问题》:“每个作家都可以从各各不同的视角,去选择他所研究熟习的题材,用他自己的笔调去描写。” 柯灵 《香雪海·阿波罗降临人世》:“纳粹御用记者用错愕的笔调记载这次审讯。”
笔调的组词: 笔的组词 调的组词
笔端
bǐ duān ◎ 笔端 bǐduān[artistic conception of writing or painting] 指写文章、写字、绘画时笔的运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一一呈诸笔端(1).笔头。钢笔、毛笔等用以写字、作画的部分。亦泛指书画诗文作品。《韩诗外传》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宋 苏轼 《书皇亲画扇》诗:“谁谓风流贵公子,笔端还有五湖心。”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作词解如此用笔,一切叫嚣纤冶之失,自无从犯其笔端。” 巴金 《创作回忆录·文学生活五十年》:“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2).方言。犹笔直。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七章:“猫儿跳上白兰花树的草架上,笔端伸起一条尾巴,胜利的把 都都 瞪着。”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二部分六:“两个人笔端走来, 韩大奶奶 把自己指了指,悄悄在那女人耳边,嘁喳了几句。”
笔端的组词: 笔的组词 端的组词
笔法
bǐ fǎ ◎ 笔法 bǐfǎ[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 写字、作画、写文章的技巧或特色春秋笔法画画、写字、作文的技法或特色。 唐 颜真卿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某早岁尝接游居,屡蒙激劝,教以笔法。”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昌花 写生逼真,而笔法輭俗,殊无古人格致。”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先修王善书》:“余尝睹王所书《多心经》,用《圣教》笔法,体势遒劲。” 茅盾 《无题》:“我这是把《诗经》上反复咏叹的笔法神而化之的。”
笔法的组词: 笔的组词 法的组词
笔杆
bǐ gǎn 见“ 笔桿子 ”。
笔杆的组词: 笔的组词 杆的组词
笔杆子
bǐ gǎn zi ◎ 笔杆子 bǐgǎnzi(1) [penholder]∶笔的手握的部分(2) [an effective writer]∶比喻擅长写文章的人你手下那几根笔杆子都是饭桶见“ 笔桿子 ”。亦作“ 笔杆子 ”。亦作“ 笔杆 ”。1.笔上手拿的部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五回:“这笔桿子是竹子做的。”(2).指笔。 杨朔 《我的改造》:“摇摇笔杆子写点东西,比起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斗争,渺小得连肉眼都看不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五章:“我们耍笔杆子的人,迫于形势和生活也是无可如何。” 许杰 《文字无用武之地》:“让狮子跟在自己的后面走,你的笔杆儿打先锋,那怕天下人不慑服!”(3).指善于写作的人。如:他是公认的笔杆子。
笔杆子的组词: 笔的组词 杆的组词 子的组词
笔画
bǐ huà ◎ 笔画,笔划 bǐhuà,bǐhuà[strokes of a chinese character]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1).用笔绘制的图画。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林逋 工笔画,善为诗,如‘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鉤輈’,颇为士大夫所称。” 宋 苏轼 《兴国寺浴室院六祖画赞》:“予初不闻 宗 名,而家有伪 蜀 待詔 丘文播 笔画,相似殆不可辨,曰 宗 岂师 播 者耶?” 宋 梅尧臣 《正阳驿梦》诗:“山形雄且邃,笔画简而疎。”(2).亦作“ 笔划 ”。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五:“获经函……细视笔画,手迹宛然。” 明 李贽 《书应方卷后》:“先生亦深于道,人品略相似,而契悟胜之,才学胜之,笔画不如 念菴先生 婉媚,而古拙逈别。”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可见古人作书,笔画随意增减,原不拘拘也。” 周立波 《扫盲志异》:“中学生正在用心地看着她们写,这时站起来,走到二媳妇背后,热心地纠正她的错误的笔划。”
笔画的组词: 笔的组词 画的组词
笔记
bǐ jì ◎ 笔记 bǐjì(1) [note]∶用笔所做的记录听课笔记记笔记(2) [a type of literature consisting mainly of short sketches]∶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笔记 bǐjì[take down] 用笔记录(1).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路粹 、 杨修 ,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 、 邯郸 ,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温太真 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2).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烧掉房子的事,据 宋 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 蒙古 人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 明 人笔记一则为例。”(3).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 老子 ,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七章:“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 孙犁 《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读完一本书,要作一点笔记,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
笔记的组词: 笔的组词 记的组词
笔迹
bǐ jì ◎ 笔迹 bǐjì(1) [a person’s handwriting]∶各个人所写的字所特有的形体特点;字迹(2) [hand]∶手迹亦作“ 笔跡 ”。亦作“ 笔蹟 ”。1.指书画作品。亦指书画的真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萧子云 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 唐 杜甫 《韦录事宅观画马图》诗:“贵戚权门得笔跡,始觉屏障生光辉。”《新唐书·柳公权传》:“朕尝於佛庙见卿笔蹟,思之久矣。”《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代图书, 钟 王 笔迹,纸墨如新, 韜 悉取之,遂传入人间。”(2).指书画技法。 北魏 宋灵乌 《元湛墓志》:“性篤学,尤好文藻,善笔迹。”《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 唐 张怀瓘 《书断》:“ 魏卫覬 字 伯儒 , 河东 安定 人,官至侍中,尤工古文,笔跡精絶。” 清 徐士銮 《宋艳·丛杂》:“上作著色春山,虽气骨寻常,而笔蹟秀润,清远可喜。” 李玲修 《笼鹰志》:“ 王习三 的肖像画,更是维妙维肖,他作画的笔迹苍劲有力。”(3).字迹。指所写文字在形体上表现的特点。《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隻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跡,皆可推校。” 李善 注:“ 蔡邕 书曰:‘唯是笔跡,可以当面。’”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用事如老书生,而笔蹟则童稚也。”《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这个凭据是谁的笔蹟,下面注着名号,你也不认得吗?” 老舍 《四世同堂》二十:“他看见一张纸条,上面有些很潦草的字-- 孟石 的笔迹,他认得。”见“ 笔迹 ”。
笔迹的组词: 笔的组词 迹的组词
笔记本
bǐ jì běn 用于做笔记和记事等的本子。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二章:“ 郭祥 抓过一看,是一个黄皮硬壳的笔记本,已经在口袋里磨损了。”
笔记本的组词: 笔的组词 记的组词 本的组词
笔录
bǐ lù ◎ 笔录 bǐlù[put down] 用笔记录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笔录 bǐlù[note;record] 记录下来的文字 ①用笔记录:您口述,由我给您~。②记录下来的文字:口供~。
笔录的组词: 笔的组词 录的组词
笔名
bǐ míng ◎ 笔名 bǐmíng[pseudonym;pen name] 作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1).作者发表作品时所署的别名。 鲁迅 《花边文学·序言》:“我本也可以就此搁笔,但为了赌气,却还是改些作法,换些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 巴金 《沉默集·序》:“但是我也用过别的笔名发表了几篇文章。”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但我终究是大学里的小学生,思想和文字方面都不成熟,我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就用了‘冰心’这个笔名。”(2).指查检汉字时四角号码检字法所规定的笔形的名称。如:“亠”的笔名是“头”;“□”的笔名是“方”。
笔名的组词: 笔的组词 名的组词
笔墨
bǐ mò ◎ 笔墨 bǐmò(1) ∶[words or writing]指文字或文章我们的心情难以用笔墨来形容笔墨酣畅(2) [pen and ink]∶笔和墨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1).笔和墨。泛指文具。《汉书·扬雄传下》:“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 翰林 以为主人, 子墨 为客卿以风。”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案上放着笔墨画砚,磁器古董,都极其古雅而精致。”(2).指文字或书画诗文作品。 汉 王充 《论衡·乱龙》:“ 子骏 汉 朝智囊,笔墨渊海。” 宋 陈师道 《上曾枢密书》:“某不更远引笔墨所载,直以 庆历 以来耳目所及者明之尔。”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汉 魏 名人笔墨俱在, 淮南王 刘安 隶书最工,自 曹子建 以下,稍近 钟 王 风格。” 闻一多 《关于儒、道、土匪》:“儒道交融的妙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3).谓写字,画画,作文章。 汉 王充 《论衡·超奇》:“观 谷永 之陈説, 唐林 之宣言, 刘向 之切议,以知为本,笔墨之文,将而送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吾父曰:‘媳妇既能笔墨,汝母家信付彼司之。’” 曹靖华 《飞花集·怀周恩来同志》:“这期间,我住在 重庆 郊外,每周三天在城,处理事务工作;三天在家,从事笔墨工作。”
笔墨的组词: 笔的组词 墨的组词
笔试
bǐ shì ◎ 笔试 bǐshì[written examination] 用书面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考试指要求书面答案的考试方法。与“口试”相对而言。如:笔试定在今年三月份举行。
笔试的组词: 笔的组词 试的组词
笔挺
bǐ tǐng ◎ 笔挺 bǐtǐng(1) [erect]∶站立的东西不歪斜笔挺的姿势(2) [uncreased;trim]∶衣服平整挺括笔挺的裤子(1).很直;很挺拔。 鲁迅 《彷徨·肥皂》:“他立即转身向了 四铭 ,笔挺的站着。” 鲁迅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然而革命之后,采用的却是洋服,这是因为大家要维新,要便捷,要腰骨笔挺。”《花城》1981年第3期:“身旁尽是参天的古树,笔挺劲直。”(2).(衣服)挺括,折痕正直。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十:“身上的西装笔挺,没有一点灰尘斑渍。” 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船长﹞穿一身笔挺的制服,右手捏着一副雪白的手套。”
笔挺的组词: 笔的组词 挺的组词
笔误
bǐ wù ◎ 笔误 bǐwù[clerical error(mistake)] 因疏忽而写了错字,也指因疏忽而写错的字书写时的失误。 唐 黄滔 《误笔牛赋》:“徒见奇於手巧,了莫知其笔误。”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安南四臣》:“ 江 记作‘二臣’,殆偶笔误耳。” 清 黄遵宪 《杂感》诗:“ 燕 相説 郢 书, 越 人戴章甫,多歧道益亡,举烛乃笔误。”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笞二百系笞一百之误》:“我在《又是‘古已有之’》里说 宋 朝禁止做诗,‘违者笞一百’,今天看见副刊,却是‘笞二百’,不知是我之笔误,抑记者先生校者先生手民先生嫌其轻而改之欤?”
笔误的组词: 笔的组词 误的组词
笔下
bǐ xià (1).书写时落笔的地方。 唐 韩愈 《醉后》诗:“淋离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柯岩 《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于是我,作为一个作者,也马上看见了我笔下众多的人物,怎样纷纷纭纭地走上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2).指文章。《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我如今大胆出个题目,你做一篇,我看看你笔下可望得进学?”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一:“有一个姓 贺 的,写得一手好颜字,可是笔下不很通顺。”(3).指写作才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这个人笔下飞快,一面説完了,一面也写完了。” 克非 《春潮急》一:“文化水平不错,嘴头笔下都很来得。”(4).指写作的措词和意向。参见“ 笔下超生 ”。
笔下的组词: 笔的组词 下的组词
笔形
bǐ xíng (1).笔画的形状。如:“了”字的起笔笔形是横折。(2).四角号码等检字法,为便于归类编码而从汉字中划出若干形体相同或相似的结构部分,称为笔形。如:“言”“主”“广”等字有共同的笔形“亠”;“国”“目”“四”等字有共同的笔形“□”。
笔形的组词: 笔的组词 形的组词
笔译
bǐ yì ◎ 笔译 bǐyì[written translation] 笔头翻译;用文字翻译(区别于口译)谓以文字进行翻译。与“口译”相对而言。
笔译的组词: 笔的组词 译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