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的组词
笔迹
bǐ jì ◎ 笔迹 bǐjì(1) [a person’s handwriting]∶各个人所写的字所特有的形体特点;字迹(2) [hand]∶手迹亦作“ 笔跡 ”。亦作“ 笔蹟 ”。1.指书画作品。亦指书画的真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萧子云 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 唐 杜甫 《韦录事宅观画马图》诗:“贵戚权门得笔跡,始觉屏障生光辉。”《新唐书·柳公权传》:“朕尝於佛庙见卿笔蹟,思之久矣。”《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代图书, 钟 王 笔迹,纸墨如新, 韜 悉取之,遂传入人间。”(2).指书画技法。 北魏 宋灵乌 《元湛墓志》:“性篤学,尤好文藻,善笔迹。”《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 唐 张怀瓘 《书断》:“ 魏卫覬 字 伯儒 , 河东 安定 人,官至侍中,尤工古文,笔跡精絶。” 清 徐士銮 《宋艳·丛杂》:“上作著色春山,虽气骨寻常,而笔蹟秀润,清远可喜。” 李玲修 《笼鹰志》:“ 王习三 的肖像画,更是维妙维肖,他作画的笔迹苍劲有力。”(3).字迹。指所写文字在形体上表现的特点。《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隻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跡,皆可推校。” 李善 注:“ 蔡邕 书曰:‘唯是笔跡,可以当面。’”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用事如老书生,而笔蹟则童稚也。”《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这个凭据是谁的笔蹟,下面注着名号,你也不认得吗?” 老舍 《四世同堂》二十:“他看见一张纸条,上面有些很潦草的字-- 孟石 的笔迹,他认得。”见“ 笔迹 ”。
笔迹的组词: 笔的组词 迹的组词
陈迹
chén jì 解释 ◎ 陈迹 chénjì[relics;a thing of the past] 过去的事迹;旧迹;过去的事情(物) 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清· 袁枚《祭妹文》 六朝陈迹 引用解释 亦作“ 陈跡 ”。亦作“ 陈蹟 ”。 旧迹;遗迹。《庄子·天运》:“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有所以迹哉。” 唐 郎士元 《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诗:“去去勿復言,衔悲向陈跡。” 宋 苏轼 《送芝上人游庐山》诗:“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词:“仙字蟫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蹟太辛酸。”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序》:“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次革命运动。” 见“ 陈迹 ”。
陈迹的组词: 陈的组词 迹的组词
遁迹
dùn jì 解释 ◎ 遁迹 dùnjì[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lead a hermit's life] 避世;隐居;使人不知踪迹 遁迹空门 引用解释 亦作“遯跡”。 见“ 遁迹 ”。 亦作“ 遁跡 ”。亦作“遯蹟”。亦作“遯跡”。 犹隐居;隐迹。《晋书·文苑传·李充》:“政异徵辞,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遁跡避纷喧,货农栖寂寞。” 唐 许浑 《泛溪》诗:“遯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惟二翁不知何许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为乃如此?” 碧野 《江汉行·荆山之玉》:“这 漳河 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 荆山 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遁迹的组词: 遁的组词 迹的组词
发迹
fā jì 解释 ◎ 发迹 fājì[(of a poor man)gain fame and fortune;rise to power and position] 指人脱离困顿状况而得志、兴起 他的发迹史不值一提 引用解释 亦作“ 发跡 ”。亦作“ 发蹟 ”。 1.犹兴起。谓立功扬名。《史记·太史公自序》:“ 秦 失其政,而 陈涉 发迹。” 汉 扬雄 《解嘲》:“ 公孙 创业於 金马 , 驃骑 发跡於 祁连 。”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 德璉 发跡於此 魏 ,足下高视於上京。”《晋书·石勒载记上》:“将军发迹 河 朔,席卷 兖豫 。”《花城》1981年第4期:“凭你这一身武艺,哪里不可以发迹?” 2.指兴起的过程或情况。《晋书·怀帝愍帝纪论》:“夫有非常之事,而无非常之功,详观发迹,用非天啟,是以舆棺齿剑,可得而言焉。”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传》:“案 屈原 《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跡,实基於此。” 3.指由卑微而得志显达,或由贫困而富足。《南史·何胤传》:“初, 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兄弟发迹虽异,克终皆隐,世谓 何氏 三高。”《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司马相如 本是 成都府 一个穷儒,只为一篇文字上投了至尊之意,一朝发跡。”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治服》:“谓一朝发蹟,男可翩翩裘马,妇则楚楚衣裳。” 骆宾基 《山区收购站》:“一两年不见,听说你们发迹了!电灯都安起来了。” 4.指发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锡九》:“ 锡九 於村中设童蒙帐,兼自攻苦。每私语曰:‘父言天赐黄金,今四堵空空,岂训读所能发蹟耶?’”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十:“像姑姑那样靠神来发迹的人有的是。” 5.起程,起行。 晋 法显 《佛国记》:“发跡 长安 ,度 陇 至 乾归国 夏坐。” 唐 杨炯 《紫骝马》诗:“蛇弓白羽箭,鹤轡赤茸鞦。发跡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唐 韩愈 《送惠师》诗:“脱冠翦头髮,飞步遗踪尘。发跡入 四明 ,梯空上秋旻。” 见“ 发迹 ”。
发迹的组词: 发的组词 迹的组词
轨迹
guǐ jì 解释 ◎ 轨迹 guǐjì(1) [track]∶点在空间移动的路径 (2) [locus] (3) 其位置受某一指明的定律支配的全部点 (4) 比喻人生的经历。如:人生轨迹 引用解释 亦作“ 轨跡 ”。 1.途径。 汉 贾谊 《新书·保傅》:“ 秦 之亟絶者,其轨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覆也。”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故轨跡夷易,易遵也。” 郭沫若 《沸羹集·序<念词与朗诵>》:“但这变化是循着一定的轨迹而前进,却是毫无可疑。” 2.犹故辙,往迹。《汉书·刘向传》:“遵衰 周 之轨迹,循诗人之所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大王袭先帝轨跡,亦兴於 汉中 也。”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忠存轨迹,义形风色。”《宋书·礼志三》:“ 太祖文皇帝 以启遘泰运,景望震凝,采乐调风,集体宣度,祖宗相映,轨迹重暉。” 3.指轨道。参见“ 轨道 ”。 4.数学名词。某点适合一定的条件而运动时,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叫做这点的“轨迹”。 见“ 轨迹 ”。
轨迹的组词: 轨的组词 迹的组词
古迹
gǔ jì 解释 ◎ 古迹 gǔjì[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s] 古代留存下来的文化遗迹,多指古代留传下来的建筑物 名胜古迹 引用解释 见“ 古迹 ”。 亦作“ 古跡 ”。亦作“ 古蹟 ”。 1.古代遗迹。多指建筑物或其残迹。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 冶城 访古迹,犹有 谢安墩 。”迹,一本作“ 跡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姬昌 望西北寨山偷路日夜而走不止。今古迹在 黄河 南岸上是 姬昌庙 。” 明 徐渭 《礼书总论》:“志古跡,以不忘其贤有德者也。”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我们要保存 清 故宫,不过不将它当作皇宫,却是作为历史上的古迹看。” 2.指古人的法书墨迹。《南齐书·王僧虔传》:“﹝ 太祖 ﹞示 僧虔 古迹十一袠,就求能书人名。”《隋书·经籍志一》:“又聚 魏 已来古跡名画,於殿后起二臺,东曰 妙楷臺 ,藏古跡;西曰 寳蹟臺 ,藏古画。” 元 陆友仁 《砚北杂志》卷上:“ 唐 人临模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气韵。” 清 周亮工 《与倪闇公》书:“﹝书家﹞得数行古蹟,如行师佩 玄女 兵符。”
古迹的组词: 古的组词 迹的组词
痕迹
hén jì 解释 ◎ 痕迹 hénjì[mark;vestige;trace] 某物经过的可觉察的形迹(如船的航迹、足迹线或轮辙) 雪橇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 他的写作有着草率的痕迹 引用解释 见“ 痕迹 ”。 亦作“ 痕跡 ”。亦作“ 痕蹟 ”。 事物留下的迹象。 唐 寒山 《诗》之二○二:“我家本住在寒山,石巖栖息离烦缘。泯时万象无痕跡,舒处周流徧大千。”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赵牧 不知何许人, 大中 、 咸通 中,斅 李长吉 为短歌,可谓蹙金结绣而无痕蹟。”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四:“古语云:‘大匠不示人以璞。’盖恐人见其斧凿痕迹。”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古文模仿》:“古人作文,摹倣痕迹未化,虽 韩 柳 不免。”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眼睛干巴巴的闭不上,他呆呆的看着那有些雨漏痕迹的顶棚。”
痕迹的组词: 痕的组词 迹的组词
混迹
hùn jì 解释 ◎ 混迹 hùnjì[hide one's identity;unworthly occupy a place among] 杂身其间 引用解释 见“ 混迹 ”。 亦作“ 混跡 ”。 谓使行踪混杂在大众间。常有隐身不露的意思。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毁容怀赤紱,混跡戴黄巾。” 宋 陆游 《好事近》词:“混迹寄人间,夜夜画楼银烛。” 明 屠隆 《綵毫记·访道仙翁》:“正为国家多难,罗网难逃,混迹和光,斯为良策。” 曹亚伯 《黄花岗之役·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此必有奸细混跡党中,为敌侦探。”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但 上海 真是是非蜂起之乡,混迹其间,如在洪炉上面,能躁而不能静。” 秦牧 《艺海拾贝·惠能和尚的偈语》:“中外都有一些画家、雕塑家,创造出一件作品来之后,悄悄躲在佛寺幕帷后面,或者混迹到群众当中,听取最普通的人的批评意见。”
混迹的组词: 混的组词 迹的组词
迹象
jì xiàng 解释 ◎ 迹象 jìxiàng[sign] 指表现出来的不明显的现象 失败的迹象 引用解释 亦作“蹟相”。亦作“跡象”。 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文人笔墨,随在皆寓天机,若必於跡象拘泥求之,则凿矣。”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杂感》诗:“迹象本难明,隐约寸心许。” 郭沫若 《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宇宙万物认为只是一些迹相,而演造这些迹相的有一个超越感官、不为时间和空间所范围的本体。” 曹禺 《王昭君》第四幕:“我们的骑兵在 鸡鹿寨 外草地上,发现五百里外有 汉 军马粪多处,察看迹象,像是来了大批 汉 军。”
迹象的组词: 迹的组词 象的组词
绝迹
jué jì 解释 ◎ 绝迹 juéjì (1) [vanish; be stamped out]∶没有踪迹;不再出现 这种生物已经完全绝迹 (2) [alone]∶弃绝世事,不跟人往来 杜门绝迹 引用解释 亦作“绝跡”。亦作“绝蹟”。 1.不见踪迹。《庄子·人间世》:“絶迹易,无行地难。” 郭象 注:“不行则易,欲行而不践地,不可能也。”《南史·梁吴平侯景传》:“州内清静,抄盗絶迹。”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则君之墨本絶跡矣。” 郭沫若 《沸羹集·答<国际文学>编者》:“大抵在初期,诗歌是最流行的,独幕剧次之,小说则几乎绝迹。” 2.无人迹处。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况 卢敖 一人之身,独行絶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语乎。” 3.形迹与外界隔绝。《后汉书·杜根传》:“周旋民间,非絶跡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 唐 王建 《送人》诗:“与君俱絶蹟,两念无因由。” 清 顾炎武 《赠路舍人泽溥》诗:“絶跡远浮名,林皋託孤诣。” 4.指卓越的功业事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揆厥所元,终都攸卒,未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也。”《晋书·刘颂传》:“树国全制,始成於今,超 秦 、 汉 、 魏氏 之局节,绍五帝 三代 之絶跡。”
绝迹的组词: 绝的组词 迹的组词
劣迹
liè jì 解释 ◎ 劣迹 lièjì[misdeed;notorious past (record) evil doing] 恶劣的行迹 劣迹昭彰 引用解释 见“ 劣迹 ”。 见“ 劣迹 ”。亦作“ 劣蹟 ”。亦作“ 劣跡 ”。 恶劣的行迹。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察下情》:“后 王 将陛见,其僕预辞去。 王 问何故。僕曰:‘汝数年无大咎,吾亦入京面圣,以为汝先容地。’始知为侍卫某,上遣以侦 王 劣蹟也。” 郭孝成 《湖南光复记》:“此外如有他项劣跡犯罪被斥者,亦得有调消勋章及凭照之权。”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章:“他领头揭发教育厅长的劣迹,教育界人士都响应了他,结果教育厅长只好自己滚蛋了。”
劣迹的组词: 劣的组词 迹的组词
灭迹
miè jì 解释 ◎ 灭迹 mièjì[destroy the evidence;erase the traces of one's crime] 消灭做坏事的痕迹 消赃灭迹 引用解释 亦作“ 灭跡 ”。 1.消灭痕迹或踪迹。《战国策·齐策三》:“ 苏秦 恐君之知之,故多割 楚 以灭迹也。”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跡扫尘,斩其梟帅。”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迹也。” 2.从世俗社会中消失行迹。谓退隐。 三国 魏 曹植 《潜志赋》:“退隐身以灭迹,进出世而取荣。” 明 高启 《树屋佣赞》:“当是时, 申屠子龙 灭迹 芒 碭 之间,以树为屋,自同佣人。” 清 顾炎武 《哭杨主事廷枢》诗:“灭跡遂躬耕,犹为义声唱。” 3.犹绝迹。 陈毅 《初游青岛》诗:“一切寄生虫,灭迹不待言。” 见“ 灭迹 ”。
灭迹的组词: 灭的组词 迹的组词
墨迹
mò jì 解释 ◎ 墨迹 mòjì(1) [ink marks]∶用墨留下的残迹 (2) [somebody’s writing or painting]∶指某人手迹 这是张大千的墨迹 引用解释 见“ 墨迹 ”。 亦作“ 墨蹟 ”。亦作“ 墨跡 ”。 1.墨色的痕迹;用墨钩勒的线条。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诸 黄 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其新细,殆不见墨跡,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明 马愈 《马氏日抄·蟹芦图》:“其蝤蛑媻珊、沙狗疾走之状,宛然在於墨蹟浓淡点染间。”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五国城》:“掘得 宋徽宗 所画鹰轴,用紫檀匣盛瘞千餘年,墨跡如新。” 2.书、画的真迹;某人亲手写的字或画的画。《南史·范晔传》:“上示以 曄 墨迹, 曄 乃引罪。” 唐 张籍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学书求墨跡,酿酒爱朝和。”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家刻》:“余生平无所嗜好,最喜閲古法帖,而又喜看古人墨蹟。” 马南邨 《燕山夜话·选帖和临池》:“因为敬仰他的为人,所以也重视他的墨迹。”
墨迹的组词: 墨的组词 迹的组词
奇迹
qí jì 解释 ◎ 奇迹 qíjì[miracle;wonder] 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经济奇迹 引用解释 见“ 奇迹 ”。 亦作“ 奇跡 ”。亦作“ 奇蹟 ”。 1.不平凡的事情。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无知 叡敏,独昭奇迹。” 老舍 《骆驼祥子》七:“ 祥子 恰好来到了这个小绿洲;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以为这是个奇迹。” 2.不平凡的业绩。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天涯知己》:“三载霸西隅,一举成奇蹟。” 3.不可多得的墨迹。 宋 梅尧臣 《答新长老诗篇》:“唯师独慕 陶彭泽 ,奇蹟仍收 王会稽 。”自注:“尝示余 右军 书一轴。”
奇迹的组词: 奇的组词 迹的组词
人迹罕至
rén jì hǎn zhì 解释 ◎ 人迹罕至 rénjì-hǎnzhì[untraversed] 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人迹罕至的荒野
事迹
shì jì 解释 ◎ 事迹 shìjì[deed] 过去做过的较重要的事情 英雄事迹 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的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谈骨气》 引用解释 1.事情的迹象。《南史·何尚之传》:“ 曄 ( 范曄 )事跡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 2.同“ 事迹 ”。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随东流。”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其书略録一代事跡耳,未见歷朝实録。” 同“ 事迹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 郑伯 入 陈 ,以文辞为功; 宋 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蹟贵文之徵也。” 王闿运 《衡阳彭公行状》:“其平生战功事蹟,宣付国史馆立传。” 事情经过的痕迹;过去所做的重要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梁太祖优待文士》:“昔时之事迹谁见?今日之功名目覩。”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时亏国宪谋危君上,事迹彰明者,幽於囹圄,无所刑戮,任其生死。” 丁玲 《母亲》四:“ 敏芝 津津有味的传述着她家里的许多事迹。”
事迹的组词: 事的组词 迹的组词
手迹
shǒu jì 解释 ◎ 手迹 shǒujì[sb.’s original handwriting or painting] 亲手写的字、画的画 作者手迹 引用解释 见“ 手迹 ”。 亦作“ 手跡 ”。亦作“ 手蹟 ”。 1.亲手写的墨迹。《后汉书·循吏传序》:“﹝ 光武 ﹞其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 汉 马融 《与窦伯尚书》:“ 孟陵 奴来,赐书,见手跡,欢喜何量,见於面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门有车马客行》:“手迹可传心,愿尔篤行李。”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按,此跋乃先世父手蹟。” 袁鹰 《不灭的诗魂》:“两天后,小报登了这首诗,把手迹也制了版。” 2.亲自从事;亲手去做。《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 3.手印在物体上的痕迹。
手迹的组词: 手的组词 迹的组词
销声匿迹
xiāo shēng nì jì 解释 ◎ 销声匿迹 xiāoshēng-nìjì[occultation;disappear from the scene;keep silent and lie low]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销声匿迹?——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引用解释 见“ 销声匿跡 ”。 隐藏声音和踪迹,不公开露面。 明 张钺 《<何大复先生遗集>序》:“夫 丰城 之剑,鮫宫之珠……或上薄星辰,或折流洪涛,销声匿跡中自有不可磨灭者存。”《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他平生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销声匿跡。”亦作“ 销声匿迹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徐公 盛时,销声匿迹。衰气一至,无故侵陵。” 鲁迅 《书信集·致时玳》:“那么,指导的英雄一定销声匿迹。”
形迹
xíng jì 解释 ◎ 形迹 xíngjì(1) [person’s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 or body]∶人的举动和神色 (2) [formality]∶指仪容礼貌 不拘形迹 引用解释 见“ 形迹 ”。 亦作“ 形跡 ”。亦作“ 形蹟 ”。 1.踪迹。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跡滞江山。” 唐 李幼卿 《游烂柯山》诗之四:“作礼未及终,忘循旧形跡。” 2.指遗迹。《平山冷燕》第七回:“一路上,逢山看山,遇水览水,凡过古人形迹所在,无不凴弔留题。” 3.痕迹,迹象。《宋书·桂阳王休范传》:“朝廷知其有异志,密相防御,虽未表形迹,而衅难已成。”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然形迹已露, 谅祚 必叛无疑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三:“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主任的形迹来,简直是一个勤快诚实的招呼员。” 4.嫌疑。《北齐书·王松年传》:“诸旧臣避形迹,无敢尽哀。”《清史稿·世宗纪》:“畿甸之内,旗民杂处,旗人暴横,颇苦小民。尔当整飭,不必避忌 旗 汉 形迹,畏惧王公勋戚,皆密奏以闻。” 5.指见外、见疑。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客语黄鬚曰:‘ 白公 ,志士也,处士幸勿形跡。’” 6.礼法;规矩。 唐 张鷟 《游仙窟》:“亲则不谢,谢则不亲。幸愿 张郎 ,莫为形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明日,请携琴去,当使隔帘为君奏之。” 胡适 《寄吴又陵先生书》:“年来所以不曾通一信寄一字者,正因为我们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迹。” 7.拘礼;客套。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此风声妇人。员外如要,但言之,何用形迹。” 宋 司马光 《与范尧夫经略龙图第二书》:“荷 尧夫 知待,固非一日。望深赐教,督以所不及,闻其短拙,随时示諭,勿復形迹。” 8.形式。 孽海花 《第十八回》:“我国现在事事要仿效西法,徒然用心那些机器事业的形迹,是不中用的。” 9.指身世。《老残游记》第八回:“不知 申子平 能否察透这女子形蹟,且听下回分解。” 10.犹显示。 宋 俞文豹 《吹剑录》:“以己长而形跡人短,以己清而形跡人污,皆取憎取祸之道。”
形迹的组词: 形的组词 迹的组词
形迹可疑
xíng jì kě yí 解释 ◎ 形迹可疑 xíngjì kěyí[of suspicious appearance;look suspcious] 行动诡秘,令人怀疑 邓以形迹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归宁而已。——《聊斋志异·房文淑》 引用解释 谓举止神情令人怀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连我们也不知道,只听吩咐查察形迹可疑之人。”《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一一>》:“贴在教务处骂他的纸条,确有点过火,但也是他形迹可疑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