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的组词
摆正
bǎi zhèng (1).摆放端正。 巴金 《雨》六:“ 方亚丹 的话说得非常有力,连 高志元 也摆正了他的方脸注意地听着。”(2).走上正道。 沙汀 《丁跛公》:“ 跛公 忽而挣起身来,叫屈道:‘入的,旁人都摆正了!’……许多连他不如的人,在这扰乱的岁月中,都已经走上正路了,他们建筑起‘四水到堂’的新屋了。”
摆正的组词: 摆的组词 正的组词
不正
bù zhèng (1).不端正;不正派;不正当。《论语·子路》:“身不正,虽令不从。” 汉 刘向 《列女传·赵悼倡后》:“ 倡后 淫佚不正,通於 春平君 。” 唐 韩愈 《潮州谢孔大夫状》:“积之於室,非廉者所为;受之於官,名且不正。”《云笈七籤》卷三二:“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 茅盾 《子夜》十四:“我听说这件事是 屠维岳 理亏,是他自己先做得不正。”(2).无政,谓政治混乱。《逸周书·武称》:“岠嶮伐夷,併小夺乱,﹝辟﹞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 朱右曾 校释:“不正,犹言无政。”(3).犹不准确。 唐 李白 《青山独酌》诗:“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4).不纯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九·甜酒灰酒》:“予以二酒相和味且不正,兼之石灰苦烈,何好之有?”谓不征税。正,通“ 征 ”。征,赋税。《管子·戒》:“关几而不正,市正而不布。”
不正的组词: 不的组词 正的组词
补正
bǔ zhèng ◎ 补正 bǔzhèng[add and correct] 增补订正对原版本进行了全面补正补充,修正。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元嘉历表》:“若谬有可採,庶或补正闕谬,以备万分。” 清 毕沅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序》:“ 沅 官事之暇,嗜博观史籍,间以所见,校正此志譌漏凡数百条,又採他地理书,可以补正闕失者皆録入焉。” 鲁迅 《<嵇康集>序》:“惟此所闕失,得由彼书补正,兼具二长,乃成较胜。”
补正的组词: 补的组词 正的组词
纯正
chún zhèng 解释 ◎ 纯正 chúnzhèng[pure;unadulterated] 纯粹;不搀杂其他成分 一口很纯正的法语 引用解释 纯洁淳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 崔瑗 《七厉》,植义纯正。” 宋 欧阳修 《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 琦 则纯正而质直, 弼 则明敏而果鋭。”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汉 魏 诗纯正,然未有 六朝 唐 宋 诸体縈心故尔。” 柔石 《二月》二三:“他也转了脸色,纯正温文地看着她。” 冰心 《寄小读者》三:“他和我说话极温和,说的是纯正的 山东 话。”
纯正的组词: 纯的组词 正的组词
订正
dìng zhèng 解释 ◎ 订正 dìngzhèng[make correction;amend] 校正错误文字 订正版 引用解释 谓校订、改正文字或计算中的谬误。《宋书·礼志一》:“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 宋 刘挚 《谢馆职启》:“小言之则订正国籍文字之异同,大言之则预闻朝廷政事之论议。” 清 周亮工 《又与高康生书》:“文选烦足下订其讹字,即一圈一点,皆烦订正。” 孙犁 《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现将有关我的创作者,略加订正,发表出来,供读者参考。”又如:这两道算术题要订正。
订正的组词: 订的组词 正的组词
端正
duān zhèng 解释 ◎ 端正 duānzhèng(1) [upright]∶姿势挺直 坐得端正 (2) [regular]∶在形式上、结构上或安排上协调相称的 五官端正的人 (3) [rectify;correct]∶端正思想 (4) [decent;honest;upright]∶正派;正确 品行端正 引用解释 1.正;直;不偏斜。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愴,终年常端正。” 唐 韩愈 《柳州罗池庙碑》:“大修 孔子庙 ,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 清 李渔 《巧团圆·解纷》:“远远望见两箇后生飞赶前来,想是要买我做爷的了,不免坐端正了,好等他来拜见。”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 陶先生 仍旧踧踖的含糊的答应了一声,帽子放在膝上,很端正的坐在屋角的一张圈椅里。” 2.整齐匀称。《史记·儒林列传》:“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去亭六七里,有一端正妇人乞寄载。”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 上元夫人 最小女,头面端正能言语。”《武王伐纣平话》卷上:“ 华州 太守 苏护 有一女,生得形容端正,有倾城之貌。” 3.正直不邪。《庄子·天地》:“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成玄英 疏:“端直其心,不为邪恶。”《汉书·霍光传》:“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僕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 宋 梅尧臣 《和元之述梦见寄》:“始知端正心,寐语尚不誑。”《清史稿·惠端亲王绵愉传》:“ 同治 二年, 穆宗 典学,太后以 绵愉 行辈最尊、品行端正,命在 弘德殿 专司督责。” 4.妥帖;停当。《水浒传》第二三回:“得蒙抬举,安敢推故?明日打点端正便行。”《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武大 便自去央间壁 王婆子 来,安排端正,都拿上楼来,摆在桌子上,无非都是些鱼肉菓菜点心之类。”《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船上人打点端正,纔要发号开船,只见 李氏 慌对 杨公 説:‘不可开船!’” 5.安排;准备。《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慧澄 清早起来,端正斋筵。”《说岳全传》第十三回:“ 汤兄弟 可先到 昭丰镇 上去,端正了安歇的地方,以便调理。”
端正的组词: 端的组词 正的组词
方方正正
fāng fāng zhèng zhèng 解释 ◎ 方方正正 fāngfāng-zhèngzhèng[square] 四四方方的,正方形的 他的方方正正的粗俗的鼻子
方方正正的组词: 方的组词 正的组词
反正
fǎn zhèng 解释 ◎ 反正 fǎnzhèng[anyhow] 无论如何,表示肯定的语气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不信 ◎ 反正 fǎnzhèng(1) [return to the right way]∶复归正道 拨乱反正 (2) [come over from the enemy’s side]∶敌人投诚 引用解释 1.由邪归正。《诗·卫风·氓序》:“ 宣公 之时,礼义消亡……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汉书·息夫躬传》:“天之见异,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 2.指敌方的军队投到己方为反正。《新唐书·王珂传》:“ 珂 愤见言色,屡陈讨贼谋。既反正,首献方物,帝甚倚之。”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欢迎伪军反正的标语,一直贴到岗楼上。” 3.指帝王复位。《晋书·王敦传》:“ 惠帝 反正, 敦 迁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臚、侍中,出除广武将军、 青州 刺史。”《旧唐书·昭宗纪》:“ 天復 元年春正月甲申朔, 昭宗 反正,登 长乐门 楼,受朝贺。” 清 钱谦益 《读二笺上》:“两京收復,鑾舆反正。” 4.反写的“正”字。《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按古文“乏”为“正”字的反写,后因称字的反写为反正书。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郑夹漈论六书》:“《左氏》曰:‘反正为乏。’正无义也。正乃射侯之正,象形也。正以受矢,乏以藏矢,正相反也。” 5.反面和正面。 宋 梦英 《说文偏旁字源目录·序》:“於夏之日,冬之夜,未尝不挥毫染素,乃至千百幅,反正无下笔之所,方可捨诸。” 6.副词。表示坚定的语气,含有不因条件不同而改变的意思。 老舍 《黑白李》:“无论怎样吧,反正我知道他现在是很高兴。” 峻青 《海啸》第四章:“算了,不懂就算了,反正你这 渤海湾 的海军司令是坐定了。”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五:“ 小二黑 说:‘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
反正的组词: 反的组词 正的组词
非正式
fēi zhèng shì 解释 ◎ 非正式 fēizhèngshì(1) [informal]∶不拘礼节;非正规 非正式的听证会 非正式的讨论 非正式的合同 (2) [unofficial] (3) 不是官方承认的 非正式首都 (4) 不属于一个政府或治理机构的,未得到政府或治理机构的批准或承认的 非正式的村长之类
非正式的组词: 非的组词 正的组词 式的组词
风华正茂
fēng huá zhèng mào 解释 ◎ 风华正茂 fēnghuá-zhèngmào [at life's full flowering;in one's prime] 外表或面色明亮而且通常反映出光明和欢快的内在精神 一群热情的风华正茂的朋友.风采才华正盛 引用解释 形容朝气蓬勃,才华横溢。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谢惠敏 正当风华正茂之年,满心满意想成为一个好的革命者。”
改邪归正
gǎi xié guī zhèng 解释 ◎ 改邪归正 gǎixié-guīzhèng[give up evil ways and return to the right;abandon evil and do good] 弃恶从善;从坏变好 这几个人既在水面上安身不牢,又不肯改邪归正跟随施巡按,便改旱路营生。——《儿女英雄传》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死海不死》 引用解释 不再做坏事,走上正路。《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望大王改邪归正,就有道而去无道,则邦国之幸。”《四游记·祖师入天宫收华光》:“汝若肯改邪归正,我收汝在我部下为将。” 老舍 《骆驼祥子》四:“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不法的事儿也干过;现在,他自居是改邪归正,不能不小心。”
改正
gǎi zhèng 解释 ◎ 改正 gǎizhèng[put right;correct] 纠正错误 改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攀比风” 引用解释 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汉书·谷永传》:“不求之身,无所改正……是循不享之迹,无谢过之实也,天责愈深。”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 欧阳文忠 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此刻天下的大势,倘使不把读书人的路改正了,我就不敢説十年以后的事了。” 巴金 《纪念雪峰》:“错误终于改正,沉冤终于昭雪。” 更改正朔。古时王朝易姓则改正朔。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辨人在》:“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礼记·大传》“改正朔,易服色” 唐 孔颖达 疏:“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损也。 周 子、 殷 丑、 夏 寅,是改正也; 周 夜半、 殷 鸡鸣、 夏 平旦,是易朔也。”
改正的组词: 改的组词 正的组词
更正
gēng zhèng 解释 ◎ 更正 gēngzhèng(1) [correction of errors] (2) 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或字句上的错误 予以更正 (3) 特指改正声明 更正启示 引用解释 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或字句上的错误。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奏其有不当,则驳下更正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命名禁字》:“本朝 正德 初, 刘瑾 盗柄时,亦矫詔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之。” 孙犂 《秀露集·谈校对工作》:“我在这里特意提一下,算是为自己的文章,作个更正。”
更正的组词: 更的组词 正的组词
公正
gōng zhèng 解释 ◎ 公正 gōngzhèng(1) [just;fair-minded;equitable] (2) 公平正直 公正的决定 你是公正人,你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姚雪垠《李自成》 (3) 正义、公平 无可指责的、公正的一生 引用解释 1.公平正直。《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朱子语类》卷二六:“只是好恶当理,便是公正。”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九:“只要我们做得公正,把问题摊开,给工人说清楚了,工人一定不会有意见的。” 2. 周 代官名。《隶释·汉太尉陈球碑》:“当 周 盛德, 有虞遏父 ……生公子 完 。适 齐 ,为 桓公 公正。” 3.复姓。古代以官为氏者,有 公正 。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少正》。
公正的组词: 公的组词 正的组词
光明正大
guāng míng zhèng dà 解释 ◎ 光明正大 guāngmíng-zhèngdà[fair] 襟怀坦白,言行正派,大公无私 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最后一次讲演》 引用解释 《朱子语类》卷七三:“圣人所説底话,光明正大。”谓言论明确而不偏颇。后指胸怀坦白,不搞阴谋。 明 李贽 《答友人书》:“使其復见光明正大之夫,言行相顾之士,怒又不知向何处去,喜又不知从何处来矣。” 曹禺 《雷雨》第四幕:“这件事我以为光明正大,我可以跟任何人谈。”
矫枉过正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解释 ◎ 矫枉过正 jiǎowǎng-guòzhèng[hypercorrection] 把弯曲的东西扭过了头,从而弯向另一面。比喻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分 引用解释 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应有的限度。《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復入於矫枉过正之检。”《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詔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 唐 白居易 《议封建论郡县》:“ 汉 鉴 秦 之亡也,亦矫枉而过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其视虐遇者几何哉?”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四章:“社会科学的钻研使他矫枉过正的排斥一切同爱情有关的诗的情绪。”
矫正
jiǎo zhèng 解释 ◎ 矫正 jiǎozhèng[rectification] 纠正;改正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南史·刘穆之传》 引用解释 改正;纠正。《汉书·李寻传》:“先帝大圣,深见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统,欲矫正之也。”《南史·刘穆之传》:“ 穆之 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启》:“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繇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评家,便可以高踞文坛,所以速成和乱评的也不少,但要矫正这风气,是须用批评的批评的。”
矫正的组词: 矫的组词 正的组词
校正
jiào zhèng 解释 ◎ 校正 jiàozhèng[emend;rectify;proofread and correct] 进行校对,加以改正 校正资料 引用解释 1.古代管理马匹的官。《左传·成公十八年》:“弁纠御戎,校正属焉。” 杨伯峻 注:“ 襄 九年《传》‘使校正出马’,则校正为掌马之官。《周礼·夏官》有‘校人’,职掌与校正相同。”参见“ 校人 ”。 2.校书、正字二官名的连称。《新唐书·百官志一》:“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十曰讎校精审,明於刊定,为校正之最。”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官司俚语》:“如 唐 校书与正字,俸禄微少,皆孤寒英杰居之,至骑驴入省。而太祝奉礼……俸禄倍多,乃公卿子弟居之,衣马比校正颇轻肥。”参见“ 校书 ”、“ 正字 ”。 3.校对改正。 宋 曾巩 《<梁书目录>序》:“臣等既校正其文字,又集次为目録一篇。”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一碑之中,讹字之多已如此,安得一一校正之。”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重看校稿,校正不少,殊可嘉尚。”
校正的组词: 校的组词 正的组词
就地正法
jiù dì zhèng fǎ 引用解释 在当地执行死刑。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一个就地正法。” 夏衍 《秋瑾传》第三幕第二场:“你以为我不会砍你的头吗?我现在就砍你。这是 张中丞 来的密电,要将你就地正法!”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四十章:“她看到里面有这样一句:‘着即将 何剑平 一名就地正法。’”
纠正
jiū zhèng 解释 ◎ 纠正 jiūzhèng[rectify] 指改正错误、不公正或对标准的偏离 纠正错误 引用解释 1.犹纠举。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一》:“是时司隶校尉 虞翊 ,纠正邪枉无所迴避。”《隋书·孝义传·李德饶》:“转监察御史,纠正不避贵戚。” 2.改正。 明 宋濂 《送张编修赴南阳教授序》:“夫教授之职,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其不如规者,其责实至重也。” 谢觉哉 《不惑集·书同文,语同音》:“会教书的人,首先是纠正学生的错别字。”
纠正的组词: 纠的组词 正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