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的组词
口号
kǒu hào 解释 ◎ 口号 kǒuhào(1) [ode;chant] (2) 古诗标题用语。表示随口吟成,和“口占”相似。如:《风雨口号》、《口号吴王美人半醉》等 (3) 颂诗的一种。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 献口号 (4) [doggerel;jingle;adage]∶指打油诗、顺口溜或俗谚之类 不是有口号吗:“不吃三年苦,难得万年福” (5) [password]∶口令,口头暗号 军中有夜间口号 (6) [slogan; watchword]∶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成天喊口号 引用解释 1.古诗标题用语。表示随口吟成,和“口占”相似。始见于 南朝 梁简文帝 《仰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诗。后为诗人袭用。如 唐 张说 有《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李白 有《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清 秋瑾 亦有《风雨口号》、《春暮口号》等。亦指口号诗。 唐 王维 《凝碧池》诗题:“私成口号,诵示 裴迪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 文忠公 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閒人’之句,天下传之。” 2.颂诗的一种。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宋史·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 宋 苏轼 有《集英殿春宴教坊词致语口号》、《王氏生日致语口号》等。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3.指打油诗、顺口溜或俗谚之类。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我与师父做了几句口号……‘这个先生实不中,九经三史几曾通?自从到你书房内,字又不写书懒攻。’”《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於时有六句口号:‘仙翁知微,判成定数。虎是神差,佳期不挫。如此媒人,东道难做。’”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笑柄·王老虎》:“ 太仓 知州有 王某 者,素性严厉,人称为‘老虎’……其时有口号曰:‘三击升堂鼓,跳出 王老虎 。不是一夹棍,定责三十五。’” 韦君宜 《忆西榆林》:“不是有口号吗:‘不吃三年苦,难得万年福。’” 4.口令,口头暗号。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一折:“俺去稍房里説话,小妳妳,休大惊小怪的,我有个口号儿:赤!赤!赤……这个好似俺 梁山 上 宋江 哥哥的暗号。”《三国演义》第七二回:“ 夏侯惇 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因军中请示夜间口号,一个女兵进帐来把 高夫人 叫醒。” 5.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常供口头呼喊。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木棍约三尺长,一端削尖了,上贴书有口号的纸,做成旗帜的样子。”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在马路那边,蓦的噼噼啪啪响起巨大的爆竹声,只听见各种的口号便如雷的响应着。”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九章:“最后让我们高呼几个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八路军万岁!’”
口号的组词: 口的组词 号的组词
口红
kǒu hóng 解释 ◎ 口红 kǒuhóng[lipstick] 涂抹嘴唇使之红艳的化妆品 引用解释 一种化妆用的唇膏,用以涂嘴唇,使唇色红润。 端木蕻良 《三月夜曲》:“她的脸庞没有脂粉,富有血色的嘴唇也没有抹口红。”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七:“每天她必细细的搽粉抹口红,而后穿上她心爱的红色马甲或长袍,坐在堂屋里办公和见客。”
口红的组词: 口的组词 红的组词
口径
kǒu jìng 解释 ◎ 口径 kǒujìng(1) [caliber]∶枪、炮管的内直径。线膛武器指两条相对阳线间的距离 (2) [aperture;bore]∶管子的内径(如皮下注射针头或炮管的) (3) [diameter of opening]∶器物圆口的直径 天文台装有口径130毫米折射望远镜,供人们观察星空 (4) [requirement;specification;line of action]∶比喻对问题的看法或处理问题的原则 统一口径 引用解释 1.器物圆口的直径。《礼记·投壶》:“壶颈脩七寸,腹脩五寸,口径二寸半。”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 黄县 库中存一古器,口径一尺四寸五分,腹深二寸七分强。”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现所存手枪九枝……以为时久,故手枪子弹之大小,多不合於口径。” 洪深 《劫后桃花》二:“碧草绿树间,暗藏着十余寸口径的重炮。” 2.比喻对问题的看法或处理问题的原则。 袁静 《伏虎记》第三八回:“可是首长们好象是统一了口径,都亲切地安慰她,鼓励她。”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五五章:“他们找到区里几个负责人一谈,正好他们区里也有这个打算,双方对上口径,谈得投机。”
口径的组词: 口的组词 径的组词
口角
kǒu jué 解释 ◎ 口角 kǒujiǎo(1) [corner of the mouth] 嘴边 口角流涎 (2) 另见 kǒujué ◎ 口角 kǒujué[quarrel;bicker;wrangle] 争吵 两人口角 引用解释 1.嘴边;嘴。 唐 韩愈 《苦寒》诗:“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听罢,只叫那连声的苦,从丹田底下直滚出口角来。”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你们做媒的口角,最善形容。” 茅盾 《锻炼》三:“ 苏太太 就两眼发直,口角抽搐,似乎想说话而又说不出。” 2.言语;口气。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 柳麻子 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 李生 ,果因是而得真盗。”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此女口角殊咄咄逼人。” 争吵。《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钮成 原係我家佣奴,与家人 卢才 口角而死,却与我无干。”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禁忌》:“元旦不食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 浩然 《艳阳天》第二五章:“今天晌午,两个人发生了一点口角,这会儿火气已经下去了。”
口角的组词: 口的组词 角的组词
口诀
kǒu jué 解释 ◎ 口诀 kǒujué[mnemonic rhyme;a pithy formula(often in rhymes)] 原指道家传授道术时的秘语,后多指根据事物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 珠算口诀 引用解释 1.佛家、道家以口头传授的道法或秘术的要语。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岂况金简玉札,神仙之经,至要之言,又多不书,登坛歃血,乃传口诀。” 唐 岑参 《下外江舟中怀终南旧居》诗:“早年好金丹,方士传口诀。”《西游记》第二回:“ 悟空 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説些甚么妙法。” 2.泛指根据学艺、方技等的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 宋 陈师道 《<茶经>序》:“《经》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犹其粗也。”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二折:“聪明,怎生得口诀手未到,心先应。”《老残游记》第一回:“所以这 老残 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餬口去了。”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 小二黑 从小就聪明,象那些算属相,卜六壬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
口诀的组词: 口的组词 诀的组词
口口声声
kǒu kǒu shēng shēng 解释 ◎ 口口声声 kǒukǒu-shēngshēng[say again and again;keep on saying glibly announce] 形容言谈再三重复 他口口声声说他是上海人 引用解释 1.形容不住地陈说、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口头。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三折:“ 豫让 去了也。他口口声声还要报仇。”《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朱源 叫人问时,却是船头与岸上两个汉子扭做一团廝打。只听得口口声声説道:‘你干得好事!’”《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王夫人 听到那里,不觉伤心起来,説:‘我们的家运怎么好?一个四丫头口口声声要出家,如今又添出一个来了。’” 郑振铎 《黄昏的观前街》:“有人口口声声的称呼 苏州 为东方的 委尼司 。” 2.谓不住地说话或歌唱。 元 关汉卿 《调风月》第三折:“时下且口口声声,战战兢兢,裊裊停停,坐坐行行。” 元 张可久 《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月下金觥,膝上瑶筝,口口声声,风风韵韵。”
口口声声的组词: 口的组词 声的组词
口粮
kǒu liáng 解释 ◎ 口粮 kǒuliáng[provisions;grain ration] 泛指食粮 引用解释 亦作“ 口粮 ”。 1.军队、官府按人发给士兵、夫役的食粮。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一:“ 保州 云翼兵士,旧有特支口粮。”《明史·周忱传》:“其修圩、筑岸、开河、濬湖所支口粮,不责偿。”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直省提镇参游管辖兵丁。素不训练,且兵不满额,以虚冒兵餉、侵剋口粮为务。”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每两月可以考选一次,配吃一分口粮,作守兵战兵的,就可以补上名额当兵。” 2.指薪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但是你每月的口粮都给了我,你自己一个钱都没了,如何过得?” 3.每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周恩来 《关于经济工作的几则电文·藏富于民》:“城市也是这样。多报人口,口粮就多算了。” 郭小川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诗:“节省些口粮作种籽,用扛惯枪的肩头把犁耙牵引。” 杜时国 《河南农民沧桑》:“现在农民的口粮中的细粮,约占百分之七十五。” 4.指牲口的草料。《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就让刨除佃户的人工饭食,牲口口粮去,只怕也不止这几两银子!” 见“ 口粮 ”。
口粮的组词: 口的组词 粮的组词
口令
kǒu lìng 解释 ◎ 口令 kǒulìng(1) [password;watchword]∶在看不清的时候识别敌我的口头暗号 (2) [word of command;code word]∶战斗、练兵或做体操时以简短术语下达的口头命令 中间夹着有人喊口令 引用解释 1.一种口头暗号。常用来识别敌我。《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六:“只如适来上座问夺人不夺境一段话,只知册子上念将来,如法答他,又理会不得。问一段未了,又问一段,恰如村人打传口令相似。” 沙汀 《闯关》七:“ 庞得山 则被派去和友军接洽,问明准确的出发时间,集合场所,路线以及口令。” 徐怀中 《西线轶事》四:“今晚的口令是‘山茶’,回令是‘海棠’,执行吧!” 2.战斗、练兵或做体操时以简短的术语下达的口头命令。 茅盾 《小巫》:“到初更时分,忽然街上来了蒲达蒲达的脚步声,中间夹着有人喊口令。”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辰州》:“操完跑步就单人教练,把手肘向后抱着,独自在一块地面上,把两只脚依口令起落,学慢步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四十章:“ 周祺 催促众人走了, 冯均 立刻喊起口令,指挥队伍前进。”
口令的组词: 口的组词 令的组词
口蜜腹剑
kǒu mì fù jiàn 解释 ◎ 口蜜腹剑 kǒumì-fùjiàn[the kiss of death;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 口中说话极亲切,心计多端图谋害人 引用解释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李林甫 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啗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 李林甫 ‘口有蜜,腹有剑’。”后因以“口蜜腹剑”比喻嘴甜心毒。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南北分别》:“这廝口蜜腹剑,正所谓慝怨而友者也。” 朱自清 《论老实话》:“‘口蜜腹剑’却真成了小人了。” 冰心 《<儿童文学剧本选>序言》:“勇敢机智的三姐妹,都在这些小动物和小植物的帮助和提醒之下,打倒了‘口蜜腹剑’的老狼。”
口内
kǒu nèi 引用解释 泛指 长城 以内的地区。《周书·于翼传》:“ 谨 平 江陵 ,所赠得军实,分给诸子。 翼 一无所取,唯简赏口内名望子弟有士风者,别待遇之。”
口内的组词: 口的组词 内的组词
口气
kǒu qì 解释 ◎ 口气 kǒuqì(1) [the way one speaks;manner of speaking]∶说话中所带的感情色彩 他说话总是一副温和的口气 (2) [tone;note]∶说话时人的精神状态和气势 说话口气大不见得就有理 (3) [what is actually implied;implication]∶蕴含在语言形式中的意思 听口气局长不同意这么干,咱就别去碰钉子了 引用解释 1.说话的语气、措词或格调。 清 李渔 《风筝误·嘱鹞》:“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蹟也像女人笔蹟。不消説,是他做的了。” 老舍 《牺牲》:“ 老梅 的口气带出来他确是对博士有点不敬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一个身经百战的人,怎么可以用那样漫不经心的口气谈说人生最严肃的问题?” 2.说话所体现的气势、气派。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 王荆公 一日访 蒋山 元禪师 ,坐间谈论,品藻古今。 元 曰:‘相公口气逼人。’” 徐怀中 《西线轶事》:“您可能觉得我写这些,口气不小,似乎一定可以做出什么引人注目的事情。” 3.言外之意;口风。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裴藻 者, 延龄 之子,应鸿辞举……时 苗给事 及 杜黄门 同时为吏部知銓,将出门, 延龄 接见,探侦二侍郎口气。”《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贝氏 ﹞因要探口气,满脸反堆下笑来,问道:‘外边有何事,久不退衙?’”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听 胡 匪连长的口气,他们今黑夜,还顾不上整他。” 4.指话语中流露的观点、看法。 巴金 《秋》一:“ 觉新 顺着 周氏 的口气说。”参见“ 口风 ”。 5.口音,说话的声音。《水浒传》第一○二回:“庄主问道:‘列位都象 东京 口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乡下老头子﹞对着我连连作揖,嘴里説话是 绍兴 口气。” 6.指口臭。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
口气的组词: 口的组词 气的组词
口腔
kǒu qiāng 解释 ◎ 口腔 kǒuqiāng[oral cavity] 口内的空腔,由两唇、两颊、硬腭、软腭等构成。口腔内有牙齿、舌、唾腺等器官 引用解释 1.口内的空腔,由两唇、两颊、硬腭、软腭等构成。口腔内有牙齿、舌、唾腺等器官。 叶圣陶 《夜》:“阿弟走进屋内,向四下看了一周,便一屁股坐下来,张开口腔喘气。” 沙汀 《闯关》四:“一个在 高阳 守城的敌人对着自己的口腔放了一枪!” 2.方言。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六:“一个走掉了路的女娃子,听口腔,好象是北路人。”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十章:“‘喂!喂……’耳机里忽然发声,听得出是 剑平 的口腔。”
口腔的组词: 口的组词 腔的组词
口若悬河
kǒu ruò xuán hé 解释 ◎ 口若悬河 kǒuruòxuánhé[speak with a flow of eloquence;talk volubly] 言谈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绝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辩解 引用解释 亦作“ 口如悬河 ”。亦作“ 口似悬河 ”。 说话象河水下泻,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太尉 云:‘ 郭子玄 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假使 苏秦 、 张仪 、 陆贾 、 酈生 復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 韩道国 ﹞但遇着人,或坐或立,口若悬河,滔滔不絶。”《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德称 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他好像把法庭看作救亡运动演讲大会,回答时侃侃而谈,口若悬河。”
口哨
kǒu shào 引用解释 1.撮唇,中间留一小孔或将手指插口内,使气流涌出而形成的象吹哨子的声音。 丁玲 《松子》:“﹝他﹞吐口水,而且翻了一个跟斗,小声的吹着口哨,就没入黑暗中不见了。” 梁斌 《红旗谱》十:“ 运涛 和 大贵 把嘴唇卷个小圆筒儿,打着鸟音的口哨,鸣啭得怪好听的。” 2.哨子。用金属、竹木或塑料制成的能吹响的一种小型器物。其形制甚多,用途亦不一。
口哨的组词: 口的组词 哨的组词
口实
kǒu shí 解释 ◎ 口实 kǒushí[handle;cause for gossip]∶话柄 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国语·楚语下》 引用解释 1.口中食物。《易·颐》:“自求口实。” 孔颖达 疏:“求其口中之实也。” 高亨 注:“须自求口中之食物。”引申为食品。亦指饮食。《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明勑下以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自如旧制。” 李贤 注引《汉官仪》:“口实,膳羞之事也。”《魏书·夏侯道迁传》:“好言宴,务口实,京师珍羞,罔不毕有。” 2.指俸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杜预 注:“臣不徒求禄,皆为社稷。” 3.古代俸禄皆以米计,故又借指为粮食。《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且 关中 之人百餘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 胡三省 注:“口实,谓粮食也。” 4.古代死者入殓时口中所含之物。《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何休 注:“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口实曰唅……天子唅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贝,庶人以穀实。” 5.谓经常议论、诵读的内容。《书·仲虺之诰》:“ 成汤 放 桀 于 南巢 ,惟有慙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孔 传:“恐来世论道我放天子常不去口。”《南齐书·文惠太子传》:“ 太祖 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讽诵,以为口实。” 6.引申为定论。 宋 苏洵 《仲兄字文甫说》:“昔者君子之处於世……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则天下以为口实。” 清 李楷 《<嵞山集>序》:“乃世所援以为口实者: 元 轻 白 俗, 郊 寒 岛 瘦。予窃以为不然。” 7.指话柄;谈笑的资料。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遂盗 葛龚 所作而进之。既具録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时人谓之曰:‘作奏虽工,宜去 葛龚 。’及 邯郸 氏撰《笑林》,载之以为口实。”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排调》:“举朝嗤笑,以为口实。”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九章:“前年躲警报在 桤木沟 同 陈登云 开过玩笑的那回事,不就是拿她--这个满身苕气的女人做过口实吗?” 8.借口。《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讎?” 杜预 注:“口实,但有其言而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曾文正公奏天津教案答□□□书》:“今吾师以一身之谤,易大局之安,固其宜耳,然使后之任事者,得借重望以为口实,是国家之患,方自今日始矣。”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的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口实的组词: 口的组词 实的组词
口试
kǒu shì 解释 ◎ 口试 kǒushì[oral examination;oral test] 采取口头回答的方式进行考试 引用解释 考试的一种方式,要求应试人口头回答问题。《新唐书·选举志上》:“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 老舍 《女店员》第一幕:“在口试的时候,不管该说不该说,我就把这些都对那两位同志说了。”
口试的组词: 口的组词 试的组词
口是心非
kǒu shì xīn fēi 解释 ◎ 口是心非 kǒushì-xīnfēi[duplicity; say yes and mean no] 口所言说与心所思想不一致 他的伪善和口是心非是无以复加的,几乎是堂而皇之的 引用解释 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水浒传》第七三回:“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也。” 邹韬奋 《关于民主与集中》二:“但一经多数通过,即须服从决议,不应口是心非。”
口授
kǒu shòu 解释 ◎ 口授 kǒushòu(1) [instruct orally]∶口头传授 (2) [dictate]∶口说而由别人代写 向秘书口授一封信稿 引用解释 1.口头传授。《汉书·艺文志》:“ 仲尼 思存前圣之业……有所襃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前者蒙示新注《公羊春秋》,又闻口授指略,私心喜幸。” 吴晗 《灯下集·古人读书不易》:“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 2.口头说,叫别人写。《三国志·蜀志·王平传》:“ 平 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 小秦 说:‘……你认为这样好,就这样办。你口授命令吧。’” 刘宾雁 《本报内部消息(续篇)》:“总编辑叫他写三篇社论,口授了社论的中心内容。”
口授的组词: 口的组词 授的组词
口述
kǒu shù 解释 ◎ 口述 kǒushù[dictate;make an oral account] 口头讲述 引用解释 口头叙述。 吴泰昌 《阿英忆左联》:“我有时在旁边听着他谈,有时根据他的口述代为复信。” 陆文夫 《美食家》十一:“发现这本由 朱自冶 口述 包坤年 整理的大作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口述的组词: 口的组词 述的组词
口水
kǒu shuǐ 解释 ◎ 口水 kǒushuǐ[saliva] 唾液 引用解释 唾液。 巴金 《家》九:“﹝祖父﹞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断续地流出口水来,把颔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 茅盾 《秋收》一:“实在他亦厌恶那老调的南瓜糊,他也想到了米饭就忍不住咽口水。” 沙汀 《航线》:“他们吞了一下口水,就齐声抱怨起来。”
口水的组词: 口的组词 水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