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组词
形式主义
xíng shì zhǔ yì 解释 ◎ 形式主义 xíngshìzhǔyì[formism] 给予形而上学的诸形式以首要地位的一种哲学理论(如柏拉图哲学或亚里士多德哲学) 引用解释 只重形式和现象不管内容和实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信义
xìn yì 解释 ◎ 信义 xìnyì[good faith] 信用和道义 引用解释 信用和道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君在家,行孝友,待宾客朋友有信义。” 周恩来 《论统一战线》:“世界上最不守信义的莫过于 蒋介石 。”
信义的组词: 信的组词 义的组词
修正主义
xiū zhèng zhǔ yì 引用解释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修正主义篡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麻痹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这种思潮以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 伯恩斯坦 、 考茨基 为代表。
演义
yǎn yì 解释 ◎ 演义 yǎnyì[historical novel;historical romance] 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 引用解释 1.阐发义理。《后汉书·逸民传·周党》:“ 党 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王刻日请 晓 于 黄龙寺 演义。” 2.根据史事、传说敷衍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为古代小说的一种体裁。如《三国演义》等。《封神演义》第一回:“大小英灵尊位次, 商 周 演义古今传。”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文章有本》:“传奇演义,即诗歌纪传之变而为通俗者。”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逃出 北京 ,躲进 厦门 ,只在大楼上写了几则《故事新编》和十篇《朝花夕拾》。前者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后者则只是回忆的记事罢了。” 3.指表演说书、弹词等。 清 吴伟业 《柳敬亭传》:“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 4.阐发;铺陈。 鲁迅 《花边文学·奇怪》:“﹝男女﹞不同泳,不同行,不同食,不同做电影,都只是‘不同席’的演义。”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八:“接着就本着牺盟会行动纲领的精神,用老百姓的话演义了一番,说得全村男男女女都知道牺盟会是干甚的了。”
演义的组词: 演的组词 义的组词
义不容辞
yì bù róng cí 解释 ◎ 义不容辞 yìbùróngcí[one's sense of honour makes it impossible to refuse;have a bounden duty] 为了道义、大局,不能推辞 引用解释 道义上不容推辞。《三国演义》第五八回:“可差人往 鲁子敬 处,教急发书到 荆州 ,使 玄德 同力拒 曹 …… 玄德 既为 东吴 之婿,亦义不容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妾受夫人谆嘱,义不容辞。”如:这是地方上的公益,我自然义不容辞。
义愤
yì fèn 解释 ◎ 义愤 yìfèn[righteous indignation]基于正义公理激发的愤怒或对非正义的事情引起的愤慨 满腔义愤 引用解释 被违反正义的事情所激发的愤怒。《后汉书·逸民传序》:“ 汉 室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藴藉义愤甚矣。” 清 龙启瑞 《粤西团练辑略序》:“威令之迫於上者鲜效,义愤之激於民者有功。” 毛泽东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虽然对于这些坏人坏事有一些了解,但熟视无睹,不引起义愤。”
义愤的组词: 义的组词 愤的组词
义愤填膺
yì fèn tián yīng 解释 ◎ 义愤填膺 yìfèn-tiányīng[be filled with moral indignation] 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也作“义愤填胸” 引用解释 同“ 义愤填胸 ”。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余时义愤填膺,作檄讨罪。”
英雄主义
yīng xióng zhǔ yì 引用解释 思想观念的一种。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把英雄豪杰的品行当作最高人格来崇拜歌颂;其二是过分自信,轻视群众,喜欢表现自己。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剧本的内容却并非神秘性的,而是历史剧,演古代 罗马 贫民革命,且有些英雄主义的色彩。” 陆柱国 王炎 《战火中的青春》:“ 高山 仍不让步地说:‘同志,不要叫英雄主义蒙住眼睛吧。’‘英雄主义?’ 雷振林 霍地站起来。”
义气
yì qì 解释 ◎ 义气 yìqì[personal loyalty ;code of brotherhood] 因友谊而冒危险或作自我牺牲的勇气、态度 引用解释 1.节烈、正义的气概。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 仇牧 、 孔父 、 荀息 之死节, 公子目夷 不与 楚国 ,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义气焉,故皆见之,復正之谓也。”《宋书·沉庆之传》:“泣血千里,志復深逆。鞠旅伐罪,义气云踊。” 唐 柳宗元 《唐故特进南公睢阳庙碑》:“惟公与 南阳 张公巡 、 高阳 许公 远 ,义气悬合,訏谋大同,誓鳩武旅,以遏横溃。” 2.谓刚正之气。 宋 欧阳修 《秋声赋》:“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水浒传》第五一回:“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结交重义气》:“於此可见前辈结交重义气,不以贵贱贫富易其心,诚可敬也。”《老残游记》第七回:“虽如此説,然当时的交情义气,断不会败坏的;所以我写封信去,一定肯来的。”
义气的组词: 义的组词 气的组词
义务
yì wù 解释 ◎ 义务 yìwù(1) [duty;obligation;commitment] (2) 依照身分、地位或职业,由命令或习俗责成的工作、行为、服务或职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3) 在道德或伦理上的一般强制的应尽责任 ◎ 义务 yìwù[volunteer;voluntary] 不要报酬 义务劳动 引用解释 1.与“权利”相对。指政治上、法律上、道义上应尽的责任。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四章:“若夫应兵点籍,则凡有国之世,视为义务。” 2.不要报酬的。如:义务演出。
义务的组词: 义的组词 务的组词
义无反顾
yì wú fǎn gù 解释 ◎ 义无反顾 yìwúfǎngù(1) [honour permits no turning back]∶高度的正义感或责任心不容许回溯到以前的时间或地点 (2) [be duty-bound not to turn back]∶从道义上讲只能勇往直前,不能回顾、退缩 引用解释 秉义直前,决不回顾退缩。本作“义不反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讎。” 邹韬奋 《持久战的重要条件》:“民众方面认清这一点,便应该存着百折不回、义无反顾的沉着的心理。”
义务教育
yì wù jiào yù 解释 ◎ 义务教育 yìwù jiàoyù[ompulsory education]法律要求或保证的最低文化水平,通常未成年者应在立案的学校中上学到规定年限 引用解释 国家法律规定一定年龄的儿童必须受到的一定年限和程度的普通教育。
义务劳动
yì wù láo dòng 解释 ◎ 义务劳动 yìwù láodòng[voluntary labour] 出自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进行的劳动 引用解释 无报酬的劳动。
义演
yì yǎn 解释 ◎ 义演 yìyǎn[benefit performance] 为正义或公益事业筹款而演出 引用解释 为正义或公益事业筹款而举行的演出。
义演的组词: 义的组词 演的组词
疑义
yí yì 解释 ◎ 疑义 yíyì[doubtful point] 可疑之点;难以断定的含义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引用解释 1.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含义或道理。《东观汉记·张纯传》:“时旧典多闕,每有疑义,輒以访 纯 ,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宋史·赵汝谈传》:“尝从 朱熹 订疑义十数条, 熹 嗟异之。”《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次日, 裴仲 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 角哀 ,试他学问如何。” 2.犹疑问。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助语用不字例》:“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尔雅》为上古之书,确无疑义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附记》:“《阿金》是写给《漫画生活》的……然则必须‘抽去’,已无疑义了。”
疑义的组词: 疑的组词 义的组词
意义
yì yì 解释 ◎ 意义 yìyì(1) [sense;meaning]∶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这个词有三个意义 (2) [significance;importance]∶价值;作用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3) [content]∶内容 详其意义 (4) [good reputation or name]∶美名,声誉 意义渐闻于朋友间 从那种意义上来说我不理解他 引用解释 1.谓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 晋 葛洪 《神仙传·蓟子训》:“性好清澹,常閒居读《易》,小小作文,皆有意义。” 唐 韩愈 《答侯继书》:“僕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然其所志,惟在其意义所归。”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 李长吉 ‘石破天惊逗秋雨’,虽险而无意义,祇觉无理取闹。” 鲁迅 《花边文学·“此生或彼生”》:“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 2.内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 管仲 吕相 ,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 3.美名,声誉。《晋书·缪播传》:“ 播 才思清辩,有意义。” 唐 元稹 《唐故建州浦城县尉元君墓志铭》:“﹝ 元君 ﹞读书为文,举进士,每岁抵刺史以上,求与计去,且取衣食之资以供养,意义渐闻於朋友间。” 4.作用,价值。 明 张居正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去年仰荷圣明,特勅吏部慎选提学官,有不称者,令其奏请改黜,其所以敦崇教化,加意人才,意义甚盛。” 刘大白 《旧梦》诗之三四:“有意义的死,是长养自由的肥料。”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一章:“这场战争,对于东方人民和世界人民来说,意义是多么伟大,多么深远呵!”
意义的组词: 意的组词 义的组词
义勇
yì yǒng 解释 ◎ 义勇 yìyǒng[fighting for justice] 为正义事业而勇敢斗争的精神 义勇军 引用解释 1.见义勇为的精神。《汉书·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前 朝邑 尉 刘幽求 忠贞贯日,义勇横秋。” 2.指义勇的人。《后汉书·张酺传》:“ 酺 虽儒者,而性刚断,下车擢用义勇,搏击豪彊。” 唐 元稹 《招讨镇州制》:“尚念一军之中,岂无义勇?” 3. 南北朝 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周书·贺拔胜传》:“率州里豪杰 舆珍 、 念贤 、 乙弗库根 、 尉迟真檀 等,招集义勇,袭杀 可孤 。” 宋 代称乡兵为义勇。《宋史·兵志五》:“时有欲以义勇代正兵者, 曾公亮 以为置义勇、弓手,渐可以省正兵。” 4.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如:义勇呼声震天,敌兵闻风丧胆。
义勇的组词: 义的组词 勇的组词
义正词严
yì zhèng cí yán 解释 ◎ 义正词严 yìzhèng-cíyán[severity in speech and fairness in principal] 持论合理,言词严正;道理正当,措词严肃 引用解释 1.道理正大而言词严厉。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 子玄 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復起,弗能易矣。” 清 林则徐 《会谕同知再行谕饬义律缴土交凶稿》:“本大臣、本部堂声罪致讨,义正词严,断断不能再缓矣。” 2.道理正大而言词严厉。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 子玄 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復起,弗能易矣。” 清 林则徐 《会谕同知再行谕饬义律缴土交凶稿》:“本大臣、本部堂声罪致讨,义正词严,断断不能再缓矣。”
仗义
zhàng yì 解释 ◎ 仗义 zhàngyì(1) [from a sense of justice]∶主持公道 仗义直言 (2) [be loyal (to friends)]∶重义气;守信用 他们这么不仗义,我们也就别客气了 引用解释 1.主持正义。《汉书·贾谊传》:“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託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 唐 李德裕 《荐处士李源表》:“自 天寳 之后,俗尚浮华,士罕仗义,人怀苟免。”《明史·程启充传》:“帝曰:‘ 守仁 一闻 宸濠 变,仗义兴兵,戡定大难,特加封爵,以酬大功,不必更议。’” 2.谓讲义气。 沈从文 《泥涂》:“这个人做事真是特别仗义热心!”
仗义的组词: 仗的组词 义的组词
仗义执言
zhàng yì zhí yán 解释 ◎ 仗义执言 zhàngyì-zhíyán[speak out from a sense of justice] 凭据义理,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引用解释 伸张正义,激昂陈词。《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此人姓 范 名 汝为 ,仗义执言,救民水火。” 鲁迅 《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 法国 的文艺家,这样的仗义执言的举动是常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