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组词
名义
míng yì 解释 ◎ 名义 míngyì[name] 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与事物的实际有别的名称 以革命的名义 ◎ 名义 míngyì(1) [titular] (2) 表面上;形式上;仅限于称号或名目上 享有名义上的主权 (3) 有 [通常为公职的或荣誉的] 头衔而不履行相应职务、功能、责任 名义首脑 引用解释 1.名声与道义。《韩非子·诡使》:“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南史·袁粲传》:“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人生所享厚薄,各有定分。世有以智力取者,自谓己能,往往不顾名义。” 清 恽敬 《前翰林院编修洪君遗事述》:“君之智力足以颠倒英豪,激扬权势,独於名义所在,一心专气以必赴之。” 2.事物的名称和含义;事物立名的含义。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而《繁露》之书,事物名义,悉所研极。”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今人多诵《高王观世音经》,而莫能详其名义。” 徐特立 《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事物》:“ 毛主席 对于名义很注意,在 江西 强调说人民是主人,政府官吏是公仆,这把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弄清楚了。” 3.名分;身分,资格。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严子陵 ﹞知 光武 为帝胄之英,名义甚正,所以激发其志气,而导之以除兇剪逆。”《明史·太祖纪赞》:“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 老舍 《善人》:“ 穆女士 给她的名义是秘书。按说有这个名义,不给钱也满下得去。”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船抵 西雅图 之前一两天,他们曾用全体名义,写一篇勉励 中国 学生为国家争气的话,揭贴在甲板上。” 4.形式,表面。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四:“《扫荡报》本来是复兴社的机关报,但在名义上是属于行营政训处的。”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名义上虽说是一个市镇,而居民却不到一百家。”
名义的组词: 名的组词 义的组词
民族主义
mín zú zhǔ yì 引用解释 1.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运动中,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民族主义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资产阶级把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本民族中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在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歧视、压迫其他民族,制造民族纠纷,并企图以民族斗争掩盖阶级斗争,这是民族主义反动的一面。 2.三民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 三民主义 ”。
农民起义
nóng mín qǐ yì 解释 ◎ 农民起义 nóngmín qǐyì[peasant revolt] 为反抗地主阶级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农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
平均主义
píng jūn zhǔ yì 引用解释 主张人们在工资、劳动、勤务等各方面享受一律待遇的思想,认为只有绝对平均才算是平等。是个体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 薛暮桥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第四章二:“如果我们现在采取平均主义原则,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就会挫伤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歧义
qí yì 引用解释 谓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
歧义的组词: 歧的组词 义的组词
起义
qǐ yì 引用解释 1.仗义起兵。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平阳公主 闻 高祖 起义 太原 ,乃於 鄠 司竹园 招集亡命以迎军,时谓之娘子兵。” 2.指军队反正,以从义师。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 萧队长 接着说道:‘“中央军”插翅也飞不过来了,除非起义,投降,或是做俘虏,他们别想过来了。’” 3.指显露文意。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一曰微而显,文见於此,而起义在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九·富字义非》:“《礼记·祭义》註曰:‘臣能世禄曰富’,未尝以‘田’字起义。”
起义的组词: 起的组词 义的组词
人道主义
rén dào zhǔ yì 解释 ◎ 人道主义 réndàozhǔyì[humanitarianism] 关心人类幸福,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感兴趣;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践或表现——亦称“博爱主义”、“慈善行为” 引用解释 源于 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在当时是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武器,曾起过积极作用。作为一种特定的观念形态,它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上的人道主义,它是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仁义
rén yì 解释 ◎ 仁义 rényì(1)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宽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仁义之举 (2) [gentle]〈方〉∶性情温顺,通达事理 引用解释 1.亦作“ 仁谊 ”。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於 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 孔 周 。”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方旦 ( 朱方旦 )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 长安 春色。”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2.方言。谓性情和顺善良。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 朝鲜 人民却是那样地仁义。”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倘若有人肯将我收留,让我改邪归正,咱从此以后,准要做个仁义之人。”
仁义的组词: 仁的组词 义的组词
仁至义尽
rén zhì yì jìn 解释 ◎ 仁至义尽 rénzhì-yìjìn[most perfectly fulfilled both in love and duty] 表示对人的规劝和帮助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何忧。——宋· 陆游《秋思之十》 引用解释 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孔颖达 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谓蜡祭极尽了仁义之道。后用以形容对人的爱护、关心、帮助尽了最大努力。 宋 陆游 《秋思》诗之十:“虚极静篤道乃见,仁至义尽餘何忧。”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圣作明述,仁至义尽,臺省诸公尚其知感知畏哉!” 冰心 《斯人独憔悴》:“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
社会主义
shè huì zhǔ yì 解释 ◎ 社会主义 shèhuìzhǔyì[socialism] 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主要归全民或集体所有,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引用解释 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它的所有制形式一般采取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并以个体所有制为补充;它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它的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主义的生产和流通。它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释义
shì yì 解释 ◎ 释义 shìyì(1) [paraphrase;explain the meaning of]∶解释词语或文章的意义 (2) [religious doctrine;creed]∶指佛教教义 引用解释 1.解释义理;阐明意义。《后汉书·蔡邕传》:“昔 孝宣 会诸儒於 石渠 , 章帝 集学士於 白虎 ,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 2.解释词义或文义。亦指所解释的文字。 3.指佛教教义。《魏书·高祖纪下》:“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释义的组词: 释的组词 义的组词
实用主义
shí yòng zhǔ yì 引用解释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一个派别,创始于 美国 。其主要内容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和实用是等同的,思维只是个人应付环境、解决疑难的工具。
天经地义
tiān jīng dì yì 解释 ◎ 天经地义 tiānjīng-dìyì(1) [unalterable principle;nature law and earth's way]∶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 (2) [a matter of course]∶指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事情 引用解释 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三才》:“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晋 潘岳 《世祖武皇帝诔》:“永言孝思,天经地义。”《明史·何维柏传》:“及 居正 ( 张居正 )遭父丧,詔吏部諭留。尚书 张瀚 叩 维柏 , 维柏 曰:‘天经地义,何可废也。’” 清 谭嗣同 《仁学》十:“俗间妇女,昧於理道,奉腐儒古老之谬説为天经地义。” 浩然 《艳阳天》第九五章:“你要吃饭,就得干活儿!不劳动不得食,这是新社会的章程,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同义词
tóng yì cí 解释 ◎ 同义词 tóngyìcí[synonym] 词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词 引用解释 1.词汇学中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王力 《逻辑和语言》三:“同一个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是所谓同义词,例如‘肥皂’又叫‘胰子’,衣服又叫‘衣裳’。” 王力 《理想的字典》:“世上真正的同义词极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为每一个词汇往往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而所谓同义词者,往往只能在一个意义上是相同的。” 2.同“ 同义语 ”。 祖慰 节流 《线》三:“先驱常常和异端是同义词啊!”
同义词的组词: 同的组词 义的组词 词的组词
忘恩负义
wàng ēn fù yì 解释 ◎ 忘恩负义 wàng’ēn-fùyì[forgetful;turn on one's friend;kick away the ladder;be devoid of all gratitude] 忘却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做事有损于过去的恩义 如此忘恩负义,以致弄到牺牲盟国去订“密约”的地步 引用解释 忘掉他人对己的恩德,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 元 杨显之 《酷寒亭》楔子:“我看此人不是忘恩负义的,日后必得其力。”《说唐》第五六回:“我 秦琼 受你大恩,不曾报得。今日不能救你,真乃忘恩负义。”《何典》第九回:“岂可瞒心昧己,做那忘恩负义的无良心人。”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一章:“想不到此人是个忘恩负义的软骨头,把我出卖了。”
望文生义
wàng wén shēng yì 解释 ◎ 望文生义 wàngwén-shēngyì[take the words too literally;interpret without real understanding] 指没弄懂字句真正含义,只从字面上做想当然的解说 引用解释 不推求词句的确切涵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作出错误的解释。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望文生义之误》:“昔 顾涧翁 谓 梅磵 虽熟乙部,间有望文生义,乃违本事。” 清 张之洞 《輶轩语·语学》:“空谈臆説,望文生义。”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四:“‘望文生义’的例,如《老子》‘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王弼 与 河上公 都把‘施’当作‘施为’解。 王念孙 证明‘施’字当读为‘迆’,作‘邪’字解。”亦作“ 望文生训 ”。 清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临部》:“《左襄二十六传》‘王夷师熸’ 杜 注:‘ 吴 楚 之间谓火灭为熸。’按即‘潜’字之变, 杜 望文生训耳。”
唯物主义
wéi wù zhǔ yì 解释 ◎ 唯物主义 wéiwùzhǔyì[materialism] 哲学两大派别之一,认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引用解释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一般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参见“ 唯心主义 ”。
唯心主义
wéi xīn zhǔ yì 解释 ◎ 唯心主义 wéixīnzhǔyì[idealism] 哲学两大派别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引用解释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例如一部分唯心主义者,他们可以赞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参见“ 唯物主义 ”。
现实主义
xiàn shí zhǔ yì 解释 ◎ 现实主义 xiànshízhǔyì[realism] 注重事实或现实;不受理想主义、臆测或感伤主义影响的客观过程;客观地而不凭感情地去处理思想和行动,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 引用解释 1.文学艺术中的创作方法。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2.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 毛泽东 《关于重庆谈判》:“ 蒋介石 的主观愿望是要坚持独裁和消灭共产党,但是要实现他的愿望,客观上有很多困难。这样,使他不能不讲讲现实主义。”
狭义
xiá yì 解释 ◎ 狭义 xiáyì[narrow sense] 狭窄的意义或定义——跟“广义”相对 引用解释 范围比较狭窄的意义或定义,与“广义”相对。《法苑珠林》卷八九:“此五法中名虽似狭义,该三毒,亦通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新的文学’是广义的,和狭义的单指着新式白话的‘新文学’,有范围上的不同。” 郭沫若 《沸羹集·死的拖着活的》:“国防不仅限于狭义的国防,只要有国存在的一天,一切技术学艺,一切生活习惯,都与国防有关。”
狭义的组词: 狭的组词 义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