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组词
燃眉之急
rán méi zhī jí 解释 ◎ 燃眉之急 ránméizhījí[as pressing as a fire singeing one's eyebrows——a matter of extreme urgency;be urgently critical;immediate danger;pressing need] 十分紧急,如同火烧眉毛 我如今不知便罢,既是天教我知了,正是度日如年,燃眉之急!——《水浒传》 引用解释 《文献通考·市籴二》:“ 元祐 初, 温公 入相,诸贤并进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后以“燃眉之急”比喻事情非常紧迫。亦喻指异常紧迫之事。《水浒传》第三五回:“我如今不知便罢,既是天教我知了,正是度日如年,燃眉之急。” 叶圣陶 《前途》:“此在目前,实救燃眉之急。”亦省作“ 燃眉 ”。 明 屠隆 《綵毫记·颁诏云梦》:“济燃眉,功德应深;散缠头,怀抱聊开。” 清 赵翼 《人参》诗:“燃眉倘可救,剜肉遑敢计!”京剧《杨门女将》第四场:“只是边关危在旦夕,不知朝廷何日出兵,以救燃眉?”
人之常情
rén zhī cháng qíng 解释 ◎ 人之常情 rénzhīchángqíng(1) [the way of the world;what is natural and normal] 一般人所常有的思想感情 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南朝梁·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序》 (2) 亦作“人情之常” 引用解释 人们通常具有的心情。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三十首》序:“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蔽。”《北史·齐冯翊王润传》:“登高远望,人之常情,鼠辈欲轻相间构,曲生眉目。” 明 赵弼 《赵氏伯仲友义传》:“慕富贵者,人之常情也。”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夫面前无饭锅而觉得无聊,觉得苦痛,人之常情也。”
少年之家
shào nián zhī jiā 引用解释 与少年宫性质相同,但规模较小的机构。参见“ 少年宫 ”。
生财之道
shēng cái zhī dào 解释 ◎ 生财之道 shēngcáizhīdào[the way to become wealthy] 发财聚资的门道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
身外之物
shēn wài zhī wù 解释 ◎ 身外之物 shēnwàizhīwù[external things; mere worldly possessions] 个人身体以外的财产等。表示这些东西对人无足轻重 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引用解释 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名誉、地位、财产等。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八:“一冒荒名,幸脱徵输,视其田为身外之物,频年莽莽,而弗之恤。”《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説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 鲁迅 《热风·智识即罪恶》:“大约钱是身外之物,带不到阴间的。”亦省作“ 身外物 ”。 续范亭 《国难日有感》诗:“黄金身外物,美女雾中花。”
手足之情
shǒu zú zhī qíng 解释 ◎ 手足之情 shǒuzúzhīqíng[brotherliness;brotherly affection] 兄弟间的亲密感情 引用解释 谓兄弟的情分。 宋 苏辙 《为兄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明 《杀狗记·乔人行谮》:“哥哥可念手足之情,教兄弟到那里去。” 巴金 《秋》尾声:“请你念及手足之情,不要因我没有出息,就把我抛弃。”
束之高阁
shù zhī gāo gé 解释 ◎ 束之高阁 shùzhī-gāogé[shelve;lay aside and neglect;put sth.away unheeded] 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架子上面,比喻弃置不用,不再过问 引用解释 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谓弃置不用。《晋书·庾翼传》:“ 京兆 杜乂 , 陈郡 殷浩 ,并才名冠世,而 翼 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识字》:“读书必须识字,今人口习授受,漫不经心,《説文》、《玉篇》等书,束之高阁矣。” 周恩来 《论统一战线》:“到 南京 撤退,他又把这个决议束之高阁,直到现在还没有承认。”亦省作“ 束高阁 ”、“ 束阁 ”。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 宋 陆游 《醉歌》:“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 康有为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读《礼记》则严删国恤,学《春秋》则束阁三《传》。”
丝绸之路
sī chóu zhī lù 解释 ◎ 丝绸之路 sīchóuzhīlù[the Silk Road] 古代由中国经古波斯国到欧洲的通商道路,因中国以产丝绸著称,所以被称作“丝绸之路” 引用解释 1.指古代由 中国 通向 欧洲 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 汉 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 西汉 张骞 出使 西域 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 中亚 、 波斯 (今 伊朗 )、 地中海 沿岸 罗马 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 汉 都 长安 ,向西经 河西走廊 到达 敦煌 ,从 敦煌 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 昆仑山 北麓经 和田 至 疏勒 (今 新疆 喀什 );北道经 罗布泊 沿 天山 南麓经 库车 、 阿克苏 至 疏勒 。由 疏勒 越 葱岭 或南往 印度 ,或西经 波斯 往 地中海 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 新疆 天山 北面的通道及 伊犁河 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 2.或自我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 滇 缅 通道再自今 缅甸 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 中亚 转达 印度半岛 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 欧 、 亚 、 非 各国和 中国 的友好往来。
所到之处
suǒ dào zhī chù 解释 ◎ 所到之处 suǒdàozhīchù[go wherever] 所去的任何地方 他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泰然处之
tài rán chǔ zhī 引用解释 形容对事毫不在意。《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凡土木之劳,声色之乐,宴安酖毒之惑,皆宜痛絶勇改;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时,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 茅盾 《锻炼》二:“自有记忆以来,她从没用过别人的被窝,而况也许是任何人都用过的被窝。但一会儿以后,她又泰然处之,而且马上睡着了。”
逃之夭夭
táo zhī yāo yāo 解释 ◎ 逃之夭夭 táozhīyāoyāo[make one's getaway;show a clean pair of heels] 由《诗·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句转化而来,“桃”,“逃”谐音,是逃跑的谐称 他带着偷来的东西逃之夭夭了 引用解释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妹子想起哥哥这样赌法,贴他不富,连我也穷,不如自寻去路,为此跟着一个相识孤老,一溜烟也是逃之夭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等各人走过之后,他纔不慌不忙的收拾了许多金珠物件,和那位督办大人坐了轮船,逃之夭夭的到 天津 去了。” 瞿秋白 《乱弹·新英雄》:“ 满洲 的 日本 大炮,轰隆轰隆的响了几下,立刻,那些‘不可多得之将才’一溜烟的逃之夭夭。”
逃之夭夭的组词: 逃的组词 之的组词 夭的组词
他山之石
tā shān zhī shí 引用解释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毛 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 郑玄 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毛 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明 李贽 《复陶石篑》:“生因质弱,故儘一生气力与之敌斗,虽犯众怒,被谤訕,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杰作小说>小引》:“外国文学的翻译极其有限,连全集或杰作也没有,所谓可资‘他山之石’的东西实在太贫乏。”
天府之国
tiān fǔ zhī guó 解释 ◎ 天府之国 tiānfǔzhīguó[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land of plenty] 指肥美险固、物产饶多之地 引用解释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语本《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始将连横,説 秦惠王 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夫 关中 左 殽 函 ,右 陇 蜀 ,沃野千里,南有 巴 蜀 之饶,北有 胡 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 河 渭 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后专用以美称 四川 。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 因之以成帝业。”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夫 蜀 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 碧野 《汉水滔滔》:“世称 黄河 是 中国 文化的摇篮, 长江 是祖国的粮仓--上有‘天府之国’,中有肥沃的 江汉平原 ,下有富庶的 江 南。”
天伦之乐
tiān lún zhī lè 解释 ◎ 天伦之乐 tiānlúnzhīlè[family happiness] 父母子女,团聚一堂,融融洽洽的乐趣 共叙天伦之乐 引用解释 家庭中亲人团聚的欢乐。 唐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想到 继之 此时在里面叙天伦之乐,自己越发难过。”
天壤之别
tiān rǎng zhī bié 解释 ◎ 天壤之别 tiānrǎngzhībié[be vastly different a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 引用解释 形容差别极大。《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不走翰林这途,同一科甲,就有天壤之别了。”参见“ 天壤 ”。
天渊之别
tiān yuān zhī bié 解释 ◎ 天渊之别 tiānyuānzhībié[as far as heaven from the abyss of the ocean;as far apart as the land and sky] 比喻高、下相差甚远,区别甚大 引用解释 形容差别悬殊。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印在书内之插图,与作者自印的一比,真有天渊之别。”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七:“这和‘五反’辰光 徐义德 的态度比起来却有天渊之别了。”
天之骄子
tiān zhī jiāo zǐ 解释 ◎ 天之骄子 tiānzhījiāozǐ(1) [unsually lucky person;child of fortune]∶上天的宠儿。汉时,匈奴人自称为“天之骄子”,意为匈奴为天所骄宠,故极强盛。后泛指边疆地区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2) [a man of great ability and influence]∶比喻有才能、有影响的人 引用解释 1. 汉 时 匈奴 用以自称。后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汉书·匈奴传上》:“单于遣使遗 汉 书云:‘南有 大汉 ,北有强 胡 。 胡 者,天之骄子也。’”亦省称“ 天骄 ”。 唐 王维 《出塞作》诗:“ 居延城 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唐 杜甫 《留花门》诗:“北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旧五代史·外国传·回鹘》:“ 唐 天宝 中, 安禄山 犯闕,有助国讨贼之功,累朝尚主,自号‘天骄’,大为 唐 朝之患。” 明 邵璨 《香囊记·点将》:“天骄恣肆侵疆埸,边烽夜不息。”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2.比喻有才能、有影响的人。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七:“他在罢工工人里面,简直成了天之骄子!”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一:“ 慕韩兄 是我们棉纺界的天之骄子。” 3.现有时亦用于讥讽骄气十足的人。
听之任之
tīng zhī rèn zhī 解释 ◎ 听之任之 tīngzhī-rènzhī[let sb.have his own way;leave things as they are;let matters drift] 听任不管。让它自由发展 引用解释 听任不管。让它自行发展。 田汉 《洪水》第一场:“再加上历史上许多混蛋把从人民身上刮来的 河 款入自己的腰包,名为治水,实则听之任之。”
听之任之的组词: 听的组词 之的组词 任的组词
脱缰之马
tuō jiāng zhī mǎ 解释 ◎ 脱缰之马 tuōjiāngzhīmǎ[a runaway horse——uncontrollable;be uncontrollable like runaway horse without bridle] 挣脱控制或束缚的马,无法控制的意思 通货膨胀如脱缰之马 引用解释 脱掉缰绳的马。比喻脱离羁绊的人或事物。如:经过千百万治 河 大军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黄河 这匹脱缰之马终于被套上了缰绳,“三年两决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亡命之徒
wáng mìng zhī tú 引用解释 本指脱离户籍的逃亡者。后泛指不顾性命,犯法作恶的人。《周书·郭彦传》:“ 彦 劝以耕稼,禁其游猎;民皆务本,家有餘粮;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安危事》:“其中游手惰业亡命之徒,结为光火大贼。”《水浒传》第六三回:“倘若这些亡命之徒引兵到来,朝廷救兵不迭,那时悔之晚矣!”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他分明是一个久闯江湖的亡命之徒。”参见“ 亡命 ”。